第541章 539:拍归拍,改归改(1 / 2)
王盛不疾不徐地端起面前的参茶,轻呷一口,姿态从容。
他放下茶杯,目光平和地扫过在场众人,最终落在李凙东和朴振焕脸上,用经过翻译也能传达其沉稳气场的语调开始了他的发言。
“感谢委员长,感谢各位的热情。在谈论具体的《首尔别离》项目之前,我想先表达一下我个人,以及盛影传媒,对于韩国电影产业,尤其是其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领域深厚积淀的钦佩。”
他开场便定下了“钦佩”的基调,让韩方代表们脸上的笑容更盛。
“过去几年,我通过郑泰元社长以及其他渠道,关注了不少韩国电影。”
王盛继续说道,语气诚恳,“我必须说,韩国电影人在挖掘社会现实、直面人性复杂、触碰历史伤疤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才华。
比如,反思某州事件的《薄荷糖》,关注底层边缘人物的《绿洲》,还有最近那部极具冲击力的《老男孩》……”
他如数家珍般地列举了几部在韩国国内引发巨大反响,并在国际影展上备受瞩目的现实主义力作。
这些影片无一不是以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人性剖析著称。
“这种扎根现实、不回避矛盾、敢于拷问灵魂的创作态度,形成了韩国电影非常独特且珍贵的‘现实主义土壤’。”
王盛的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赞叹,“这种土壤孕育出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这是很多其他国家电影产业,包括目前阶段的好莱坞,都难以比拟的优势。它让韩国电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和风骨。”
这番话说到了在场许多韩国电影人的心坎里。
李沧东导演微微颔首,金东虎制片人也露出了深以为然的表情。
这正是他们引以为傲的“韩影精神”——敢于揭露黑暗,直面社会痼疾。
然而,
王盛话锋极其微妙地一转,看似仍在褒奖,实则暗藏机锋:
“尤为难得的是,尽管这些影片深刻揭示了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公众讨论和思考,但韩国的创作环境依然能包容这种深度的挖掘和批判,这本身就说明了韩国社会的成熟与自信。
这种‘揭示问题’的创作导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仿佛一面永不疲倦的镜子,持续映照出现实的棱角。
这种对现实近乎执拗的关照和不改其志的创作惯性,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这番话的潜意思是—你们确实很敢拍,很会拍社会黑暗面,但拍来拍去,问题好像还是那些问题,社会也依然是那个社会。
反正你们拍归拍,现实改不改,那是另一回事。
这番暗含机锋的“盛赞”,让个别敏锐如李美敬这样的商业巨头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色,但大多数沉浸在文化自豪感中的韩方代表,并未立刻品出其中的深意,反而觉得王盛这位国际大导果然眼光独到,深刻理解了韩影的精髓。
王盛不给对方细品的时间,紧接着将话题引向国际舞台。
“正因为拥有这样深厚的现实主义土壤,韩国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也屡有斩获。”
他继续说道,数据信手拈来,“林权泽导演早在多年前就凭借《西便制》在戛纳获得关注,李沧东导演的《绿洲》在威尼斯拿下最佳导演银狮奖,朴赞郁导演的《老男孩》刚刚在戛纳拿到了评审团大奖……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艺术价值,已经得到了世界最顶尖艺术电影殿堂的认可。”
他列举的这些成绩,都是韩国电影界津津乐道的荣耀,再次巩固了对方的好感。
“而中韩两国在过去几年的电影合作,也证明了我们联手能够产生的市场化学反应。”
王盛顺势回顾合作成果,语气变得更具说服力,“这两年,我们联合制作的《假如爱有天意》(王盛魔改版),融合了东方的含蓄情感与现代叙事节奏,不仅在中国拿下了近八千万人民币的票房,在韩国本土也观影人次突破三百万,成为当年度的爱情片黑马,口碑票房双丰收。”
“以及,中韩合拍的《开心家族2》,在延续系列温情喜剧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本土化的笑点与情感共鸣,在中国收获1.2亿票房,在韩国也取得了超过盈亏线的亮眼成绩,延续了系列的口碑。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合作模式是经过市场验证的,是成功的。”
他提到的这两个成功案例,是实实在在的数据,让在座的CJ、Showbox等公司代表纷纷点头。与王盛合作,确实能带来真金白银的回报。
铺垫至此,王盛觉得是时候抛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和“艺术追求”了。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