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杀曹操,立《汉宪》,刘标立祖宗法制(2 / 2)
以众敌寡,以力击疲,曹操不会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双方混战到天明。
曹操麾下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大将,尽数战死在嵩山。
曹操的子嗣如曹丕曹植等,也都死于乱军之中。
就连曹操及众将的家眷,也同样死在了乱箭之下。
刘标说是一个不留,就一定是一个不留。
战到天明。
嵩山脚下只剩下曹操还活着。
看着满地的尸骸,曹操手杵着长槊,艰难的看向策马而来的刘标。
“刘孟临,是你赢了。”
“没想到孤纵横多年,竟然会落个如项羽一般的下场。”
刘标面无表情,冷喝道:“曹孟德,朕也不想跟你废话,你有两个选择。”
“一,朕让人用麻绳将你绑回去,然后斩首示众。”
“二,你自刎此地,朕留你一个全尸,也让你跟追随你的将士同葬一穴。”
魏续扯了扯手中的麻绳,跃跃欲试:“陛下,我觉得还是绑了吧,好歹让我的麻绳有点儿传承价值。”
曹操看着魏续手中的麻绳,仰天惨笑一声,随即倒转长槊,直接刺穿了脖子。
一代奸雄,落幕于此。
“大将军,立即引骑兵入潼关,招降关中钟繇,如若反抗,朕今后破了关中,必诛其三族。”
刘标丝毫没有因为曹操的兵败自刎而有感慨,即刻下令让吕布引骑兵入潼关。
虽说战后还有很多事得去处理,但至少在名义上,刘标要统一诸地。
在吕布离开后,刘标又兵往洛阳。
同时下令各州郡运送粮草入洛阳。
彭城虽然是刘标的立都之地,但不适合作为国都。
灭了曹操后,刘标的敌人就不在中原,而在边地了。
以天下之中的洛阳为都城,才能方便策应四方,也能方便号令四方。
刘标干净利落的解决了曹操,这个消息传到许县后,侥幸活下来的许县百官和士民,又是惊骇又是快意。
惊骇的是刘标的狠辣和果断,快意的是曹操焚烧许县时将百官士民都当成了诱饵、如今曹操死了自然快意。
惊骇和快意之余,百官士民又都变得忐忑不安。
刘标没有如预期一般顺位继承,自然也就不会给许县的百官士民予以优待了。
十月。
关中的钟繇率众投降。
十一月。
右扶风的马超韩遂也率众归降。
十二月。
西川的刘璋惊恐的送上降书,希望能回江夏故居养老。
章武四年(210)年,正月。
刘标正式定都洛阳,昭告天下,复汉正统,改元建兴元年。
又论诸将功劳。
以吕布为大将军,封九原侯。
以关羽为骠骑将军,封解侯。
以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涿侯。
以赵云为卫将军,封真定侯。
以周瑜为前将军,封舒侯。
以张辽为左将军,封马邑侯。
以黄忠为右将军,封新野侯。
以太史慈为后将军,封黄侯。
又复中山国,以刘备为中山王,督青冀幽并四州军政,赐节。
废三公,立丞相。
以诸葛亮为丞相,掌丞皇帝,助理万机。
以庞统为天策令,司职天策府诸事且独立于丞相之外。
其余文武,大抵沿用汉旧制,或是封侯拜将,或是封官加吏。
建兴元年(210),四月。
刘标颁布了《汉宪》。
《汉宪》总纲第一条,就规定了大汉帝国“农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且再次明确了“尊神农,定炎汉,炎汉以农为立国根本,供奉天地农君,万民农为根,君亲师在后。”
总纲第二条,又规定了“稷学”为大汉帝国的国学。
历代君王,每年皆要下地耕田,识农时,晓农术。
对士子的选拔和官吏的考核,也对应增加了农政一科。
同时。
又制定了对虚报农业产量的惩罚规定。
《汉宪》总纲三十六条,皆是涉及士政、农业、工业、商业、文学、军队、外交等新规定。
总纲之下,又有细纲六百四十条。
这套《汉宪》,刘标在立了称帝之心后就已经在着手准备了。
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完成总纲和细纲的编写。
刘标要单开族谱立祖宗制度,不是说着完的。
因为刘标很清楚。
这些制度只有自己能制定。
哪怕是聪慧的太子刘乾都没这个资格。
刘标制定了《汉宪》,有任何反对的势力都能被刘标镇压。
皇权本质上就是个暴力组织。
我跟你讲道理的时候你如果不想听,我也可以跟你讲拳头。
颁布了《汉宪》后,刘标又让稷门学子将《汉宪》抄录了数万份,前往各州郡宣传。
其实刘标可以利用印刷术和造纸术来完成《汉宪》的刊印。
不过想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俗语,如果稷门学子都没抄录过《汉宪》,又怎么能理解《汉宪》的内容,然后去前往各州宣传?
刘标轰轰烈烈的大改制,也的确引起了各州郡世家豪族的恐慌。
不过刘标暂时没有大规模的改革土地制度,虽然引起了恐慌但也没引起大的动乱。
刘标很清楚。
如果不能先启民智,不能先让《汉宪》深入人心,土地改革毫无意义。
建兴二年(211)年,刘标委任了大量的稷门学子为“汉师”。
在各州郡县乡设立学校,将“汉师”纳入行政编制,最低享受亭长俸禄待遇,高的可以享受跟县令同等的俸禄待遇。
教学以学以致用为核心,主要目的为扫盲、传授农术和宣传《汉宪》,不与现行的士子选拔考核冲突。
刘标依旧没动土地根本。
到了建兴四年(213)年,刘标忽然下达了“查户令”和“度田令”。
普查各州郡县乡户籍人口,丈量土地。
在刘标温水养青蛙以及大量“汉师”的扫盲和宣传下,虽然有不少世家好强想要滋生事端,但从众者极少。
再加上刘标只是普查户口和丈量土地,依旧没有动土地根本,很快就镇压了叛乱。
又过了两年。
到了建兴六年(215)年,刘标让十五岁的太子刘乾参政议政。
刘乾在参政议政半年后,联合太学生向刘标献上了《农政三策》。
第一策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好丑各一半”
第二策为:着佃交粮,要求佃户直接将粮税交给粮官不用再交给地主。
第三策为:凡天下婚姻,不论财,不允许买卖婚姻。
这《农政三策》,实质上是在动土地根本,挖两汉以来形成的世家豪族的根本。
比起前几年的温水政策,一旦太子刘乾的《农政三策》被采纳,整个大汉的世家豪族都得闻讯生乱。
不肯坐以待毙的世家豪族,纷纷拉帮结派,上书反怼太子刘乾的《农政三策》。
聪明点的则是看出了端倪。
这哪里是刘乾的《农政三策》,这分明是刘标再借刘乾的口来试探各州郡对《农政三策》的反应。
由于这次反对的声音太大,刘标只采纳了刘乾的第三策“凡天下婚姻,不论财,不允许买卖婚姻。”。
又责令太子及跟着太子上书的太学生全部下乡当知青,体验民生疾苦,不要“乱献国策”。
同时又安抚了反对的世家豪族,减免了赋税,又开了恩科取士,在常规取士下,录用了一部分反对的世家豪族优秀子弟为侍郎。
《农政三策》除了买卖婚姻顺利执行后,分田纳税两策不了了之。
太子刘乾则跟太学生下乡当了三年的知青。
说是当知青,实际上跟微服私访没什么区别。
尤其是针对当初反对声音最大的世家豪族,不少太学生以身为诱,或死或残。
太子受辱、太学生或死或残,这还了得?
部分驻扎在各地的军中悍将,主动替太子“讨公道”,然后又自缚去洛阳请罪。
而这些悍将全都被刘标“发配”去了边地。
到了建兴九年(218)年,太子刘乾返回洛阳,再次向刘标献上了《农政新策》。
即:废除佃户,改佃为工。租种地主的田变为替地主耕田,地主需要拿出粮食作为农工的报酬。考虑到粮食是先收到农工的家里,故而农工得积极替地主缴纳粮税。扣除报酬和替地主缴纳的粮税,剩余的粮食才交给地主。
《农政新策》一出,再次震撼了世人。
只是被温水煮了的世家豪族,已经凝聚不起有效的反对力量了。
就连被恩科取士选为侍郎的家族,都被各自的子嗣规劝要响应太子的新政,不要耽误了他们的前途云云。
八年的时间。
刘标完成了初步的土改,将世家豪族的封建佃农制度改为了农工制。
虽说农工制也有弊端,但相较于原有的世家豪族挤压佃户的生存空间,农工制暂时缓解了矛盾。
真正要解决矛盾,还是得将矛盾对外。
建兴十年(219)年。
刘标以鲜卑有犯境的迹象为由,决定在并在屯田,以高出世家豪族正常三倍报酬的待遇,征募大量农工前往并州屯田。
以此方式,进一步削弱世家豪族对人口的掌控。
建兴十二年(221年),太子刘乾及冠,刘标替刘乾取字恤民。
同年。
鲜卑犯境,刘标令太子刘乾监国,又亲至并州,发诸郡精兵征讨鲜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