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重新定义「聊天」的边界!&微聊的困境(1 / 2)
第374章重新定义“聊天”的边界!&微聊的困境
“语音信息转文字”,看似好像有些不起眼,但其实,它让i工具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功能“聊天”,发生了质变!
因为它大幅扩展了i工具的应用场景,使其从单纯的“即时语音、文字对讲”,升级为“全场景沟通解决方案”!
並且使得i工具,从“传输工具”质变为“处理平台”!
以往i工具的“聊天”,本质上是“信息传输”。
语音信息需依赖接收方实时收听,文字消息则受限於输入方式。
而“语音转文字”,让i具备了“信息处理”能力。
发送方通过语音便捷输入,接收方以文字高效处理,形成了“输入-转换-输出”的智能处理转换链路。
无论是职场人士,在会议中通过语音转文字,快速记录待办事项;
还是在嘈杂、会议、驾车、方言环境等,不便收听语音信息,或是存在跨语言沟通障碍的场景,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亦或是听障用户,通过文字输出“听见”世界,等等等等。
都让i工具突破了“实时语音/文字传输”的物理限制,真正成为跨越时空、语音、
身体条件的“超级沟通媒介”!
另一方面,这种“语音输入+文字输出”的混合沟通模式,大幅提升了沟通效率。
语音输入的优势在於,输入速度远高於键盘输入,尤其適合移动端碎片化场景。
文字输出的价值在於,文字具备可检索、可编辑、可留存的特性。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歷史语音转写记录,而纯语音消息则无法实现此功能。
总而言之,“语音转文字”,看似只是一个中间功能,实则是i工具从“管道”到“
生態”的一个关键跳板!
它让沟通摆脱了“时间、空间、能力”的限制,实现“隨时隨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终极便捷。
將i的核心功能,从“信息传输”,升级为“异步高效信息处理”;
用技术消除了沟通壁垒,让工具不仅服务於“大多数”,也温暖了“少数派”。
毫不夸张的说,这项具备“场景基建”价值的“小功能”,重新定义了“聊天”的边界!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张晓龙才更加头疼。
因为这项硬核功能,是由他们的竞品率先推出的。。
且至少领先了他们半年以上。。
这种被人技术骑脸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这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微聊的底层架构、通信技术栈,也包括语音对讲、“附近的人”的lbs定位,都离微信有著不小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流量、电量消耗更多,延迟更高,清晰度、定位准確性更拉胯。。
更让张晓龙倍感无力的是,在用户体验明显逊色於微信的情况下,他们手上可利用的资源,也远逊於对方。。
事实上,无线事业部和手q团队,不止一次在內部会议上,公开质疑“微聊是否在重复造轮子”。
手q负责人,还曾在內部会议上直言:“如果向微聊开放好友列表,就是在用我们的血养竞品。”
甚至双方还因开发“语音对讲”功能,闹到在內部技术论坛中,互相指责对方“抄袭”
c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马总始终站在他们这一边,力排眾议,提升了微聊的战略优先级,预算提高了十数倍,还为他们补充了数百名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