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厨房里的哲学(1 / 2)
第二天上午,社区“大白”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准时将一箱分装好的新鲜食材放在了2104的门口,又采集了二人的核酸后离开。
余夏戴着手套将箱子取回,打开,里面果蔬肉蛋齐全,甚至还有几条活蹦乱跳的鲜虾。
他看着那箱食材,沉默了几秒,然后非常客气地转向正在客厅工作的江静知:“食材到了。关于后续的加工流程……坦白说,我的技能树,在‘烹饪’这个分支上,几乎没点。”
他语气坦诚,带着点技术宅面对陌生领域时的严谨以及束手无策:“如果你需要助手进行洗、切、预处理等基础操作,我可以负责。或者,如果你不介意,我可以现场学习。”
江静知从屏幕前抬起头,看着余夏那副如临大敌、仿佛面对的不是食材而是一堆需要组装的精密元件的模样,忍不住莞尔:“好吧,那你就给我打个下手。”
战斗地点转移至厨房。江静知系上围裙,指挥道:“先煮饭吧,最省事。电饭煲内胆在那里,量一杯米。”
余夏领命,立刻展现出极强的执行力。
他先看了看电饭煲的说明书,然后拿出电子厨房秤,严谨地清零,然后用量杯精确量取了一杯米,倒入内胆,紧接着又用量杯量取了恰好1.2杯水,倒入,米和水的高度在内胆的刻度线上清晰对齐。
江静知正在处理鲜虾,瞥了一眼,随口道:“不用那么精确,一杯米,水比米高一个指节,大概一厘米左右就行,这是经验。”
余夏闻言,动作顿住了,眉头微蹙,脸上露出了近乎学术探讨般的困惑:“说明书写的是粳米的最佳水米体积比是1:1.2。你提出的‘高一厘米’是一个模糊概念,会受到米粒密度、锅体截面面积等多变量影响,可能导致最终含水量出现±10%以上的偏差,影响口感。”
“……”江静知处理虾线的手停住了,她转头看向一脸认真的余夏,仿佛他在论证一道物理题。
她深吸一口气,试图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中餐烹饪里,很多地方讲究的是‘少许’、‘适量’和‘经验’。舌头和手感,有时候比绝对精确的数字更可靠。因为每个人的口味是难以量化的。”
余夏看着电饭煲,又看看自己手指,似乎在艰难地理解并尝试将“经验”这个无法量化的变量纳入他的算法模型。
他最终选择了妥协:“好吧。本次烹饪以你的经验为最高优先级指令。”
他还是忍不住小声补充了一句:“但我仍然认为标准化和量化是保证结果可复现的关键。”
江静知看着他那一本正经纠结的模样,没忍住,轻笑出声。
她发现,让这个凡事追求精确和逻辑的天才,在充满模糊艺术的厨房里给她打下手,似乎……比做饭本身更有趣。
“会摘菜吗?”江静知将一把小葱递给余夏。
余夏接过,神情专注得像接过一份精密图纸:“看过,理论上,去除不可食用部分并清洁表面。应该不难。”他拿起刀,开始以毫米级精度切除葱根,每一刀都力求均匀。
江静知忍住笑,指指一旁:“很好。现在,请清洗并准备适量的葱段、姜片和蒜末。”
“适量?”余夏捕捉到这个关键词,眉头微蹙,显然触发了他的“量化”本能。
但他看到江静知挑眉的表情,想了想日常菜肴里葱姜蒜的量,立刻明智地选择了执行,不再争论。
他拿出电子秤,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凭借肉眼观察,切了看起来“大概够用”的量,只是摆放得如同手术器械般整齐。
材料备齐,江静知将炒锅递给他:“热锅,倒油,油热后放姜蒜爆香。”
余夏打开手机秒表功能,严谨地提问:“油温达到多少摄氏度算‘热’?爆香的标准时长是几秒?姜蒜下锅的顺序有最优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