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6章 圣经与枪炮(1 / 2)
“纵观美利坚,从与印第安部的‘条约’到美西战争的‘调停’,其国家行为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投机性’与‘欺诈性’。
他们惯于手持《圣经》与枪炮,在话语上标榜道义,在行动上奉行强权。
对于这样一个信奉‘实力即真理’的对手,任何对其口头承诺的天真信任,都是与虎谋皮,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对于此次“和谈”背后,职于汉东有以下几点分析:
一、基于此敌我双方均已疲惫,然敌人尤惧我战役发起之突然性与韧性。
其抛出和谈,首要目的便是争取喘息之机,用以调整其前线部署,囤积更多弹药。
若我因和谈而放松警惕,疏于备战,则正中其下怀,此行为必是敌缓兵之策,只为重整旗鼓。”
“二、若前线将士闻和谈而思归,后方民众因乐观而懈怠,则我军百战淬炼之斗志将无形消散。
此消彼长,敌可不战而屈我之兵。史上襄公之仁,即是前车之鉴。
只为政治欺诈,瓦解斗志,实乃骄兵之计,意在利用和平舆论,从内部软化我钢铁意志。”
“三、关于谈判的核心必是军事分界线。
敌人必将凭借其暂时的海空优势与外交压力,妄图在谈判桌上攫取其在战场上无法夺取的土地与战略要冲。
若我因期盼和平而在此原则问题上退让,便是将将士用鲜血换来的战略主动,拱手相让。”
“四、敌美善于操控国际舆论,若和谈破裂,其必将颠倒黑白,将责任归咎于我‘缺乏诚意’、‘阻碍和平’。
其目的在于争取道义制高点,为后续可能升级的军事行动寻找借口,并离间我与国际友好力量之关系。”
“是故,面对此番和谈,我军上下必须持有‘绝对之警惕’与‘充分之准备’。
越是高唱和平,越要握紧手中枪;
越是举行谈判,越要加固身前壕。”
“我们必须让前线的每一位指挥员都深刻理解:在阵地上多歼灭一个敌人,就是在为谈判桌上的同志,多增添一分底气,多铸造一枚压垮敌人的砝码。”
最后,他将视野拉回最终的胜负:
“此防御体系之成败,绝非单靠前线将士之英勇。
我们需要更优质的水泥钢材以铸就地下长城,需要更高效的工程机械与时间赛跑,需要更稳定可靠的通讯设备以维系指挥神经,需要更先进的医疗药品守护生命……
这已不仅仅是一场边境战争,更是对我整个国家的工业脊梁、科技潜能与民族意志的终极淬炼。前方与后方,于此紧密相连,荣辱与共。”
“唯有以如此清醒之头脑,如此坚韧之准备,我们方能在这场‘以打促谈,以战止战’的复杂博弈中,戳破一切政治欺诈,最终赢得真正属于人民、有尊严之和平。”
当他下最后一个句点,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感到一种精神透支后的虚脱,但胸腔中却有一股炽热的火焰在燃烧。
这份报告,是他作为穿越者,为这个国家和他英勇的军队,所能献上、基于历史教训与未来洞察的最诚恳、也最沉痛的谏言。
次日,院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