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苏东坡传:全三册 > 三 完美的榜眼

三 完美的榜眼(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想到这里,仁宗把苏轼的考卷放回御案:“此人有状元的才华,没有状元的福气,点他个榜眼就够了。”掩着嘴打了个哈欠,对皇后说,“朕饿了,拿些糕饼吃吧。”

皇后忙说:“如今春夏交汇天气莫测,官家政事辛苦,只以糕饼充饥怕伤肠胃,还是叫御厨做一碗热汤送来吧。”

仁宗皇帝摆摆手:“朕刚才肚了饿得很,也想叫心吧。”

听了这话曹皇后颇为不解:“官家为天下百姓操劳时常彻夜不寐,喝一碗羊肉汤有什么关系?”

仁宗伸了个懒腰,长长地舒了口气,这才说:“若在平常人家,一碗羊肉汤是小事,可朕要喝汤,御厨不敢随便拿块肉来做汤,必然要立刻杀一只羊,所以这一碗汤就是一只羊……”

“就算杀一只羊又如此?难道大宋天下还缺这只羊吗?”

皇后的责问倒把仁宗皇帝逗笑了:“一只羊是小事,可朕担心御厨知道朕爱喝羊汤,就每晚准备羊汤贡上,这样一天就要多杀一只羊,一年就是几百只,十年又是多少?积少成多就不是小数了。”

对皇帝这个算法曹皇后心里不以为然,嘴上却不好说什么,只能叹道:“官家真是操心呐。”

说到操心,仁宗皇帝深有同感:“朕继位之初就知道皇帝不好当。品格操守要高,大臣才会学天子的榜样;大臣的操守又要高于地方官,地方官才能学朝臣的榜样;做官的操守高于僚属,僚属们才会学习官员的榜样。如此一层一层做下来,皇帝感化朝臣,朝臣感化官吏,官吏感化百姓,天下才能大治,究其根源皆在朕一身。大宋朝千千万万人都盯着朕,略有过失,天下哗然,民议汹汹!朕临朝四十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处处约束,事事俭朴,就是想以自身做表率督促大臣们俭朴清廉,所以朕不但要以身做责,还要常常说些话让臣子们听,做些样子给臣子们看,脑子都用在这些事上了!整日吃不香睡不稳,头困腰乏浑身是病,有时候真羡慕那些渔翁樵子,每天只谋两食一宿,什么事也不想,什么心也不操,何等松快!”

仁宗皇帝果然是位圣主,至少他知道自己是天下官僚百姓的表率,也尽力约束自己,想做天下人的表率,对一个皇帝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也正因为存了这份良心,仁宗这个皇帝当得十分清苦,这些曹皇后是知道的。听丈夫抱怨皇帝难做,忍不住叹了口气:“别人都以为皇帝享尽清福,哪知官家做皇帝竟做得如此辛苦。”

确实,世上做皇帝的有两类,一是“享尽清福”的昏君,一是“受尽辛苦”的明君。仁宗皇帝是位不多见的明君,清福当然享不到,苦却受得不少。听皇后用这话安慰他,只是苦笑一声:“有什么办法,这是孔圣人在逼朕就范。孔圣人说‘克已复礼,天下归仁。’这话就是说给朕听的。只有朕把克制私欲的功夫做到极处,天下才能晏然而治,孔圣人不但立下规矩来制约朕,还用他那套教化之道培养出一帮纯臣诤臣来盯着朕,有这些纯臣在朝,朕就不敢疏忽,宁可少喝一碗羊汤,也别让做臣子的指责朕的品行。”

“克已复礼天下归仁”是说皇帝若能克已奉公勤俭不懈,遵纪守法毕生不辍,“天下归仁”就有指望。孔子又曾质问儒生:“虎兕出于柙,龟玉之宝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意思是说皇权这头“猛兽”冲出笼子,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就是儒生的过失!把这两句话加在一起,就成了:皇帝能灭私欲,守本分,大臣能制皇权,护百姓,天下必然大治。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叫做“君臣共治”。

“君臣共治”正是大宋王朝施政的核心。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位皇帝一百多年始终奉行“君臣共治”。虽然皇帝心里仍有私欲,朝堂上也未必都是纯臣,可“君臣共治”四个字一直立在这里,天下人都看得见。

单是把“君臣共治”四个字摆在这里——未必真能做到,已经成就了赵宋王朝的百年盛世。若真有一天皇帝真把私心私欲全部收敛了,大臣真正一心一意为百姓着想了,古人所说的“大同”世界就来到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看起来很美,真想做到这一步,可不容易呀。

五日后,殿试成绩公布出来了。福建道建州府建安县学子章子平为状元,成都路眉州府眉山县苏轼为榜眼,苏轼的弟弟苏辙也考中了进士。

依旧例,殿试放榜后,天子在汴京城外的琼林苑内摆下盛宴款待新科进士。

这天一早,所有今科取中的进士、同进士聚于顺天门大街,点名过后,按考中名次顺序登车出汴京城西,进入琼林苑,但见这座天下第一的皇家御苑内怪树古柏参天蔽日,锦石缠道,宝砌池塘,柳锁虹桥,花萦凤舸,如同人间仙府,洞乐丝竹不绝于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走在前面的魁元进士们个个喜不自禁,挤在后面车里的一班同进士却酸眉冷眼心事重重。

宋朝开科取士共分五等,第一等称状元,第二等称榜眼,地位最尊贵。第三等称为“赐进士出身”,与一等、二等一样都是皇帝钦点的天子门生。第四等、第五等称为“同进士出身”,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与前三等相比地位却有天渊之别。所以同为进士,考得前三等者洋洋得意,考中四等、五等的“同进士”却有低人一头的感觉。

一行车马就这样走了好久,石板路忽然一转,眼前是足有三四十亩的平坦广场,四周遍插旌旗,正中是一座高台,台上殿阁森然,闻得香风扑面,听得钟罄悠扬。台下左右各开数十席,富弼、文彦博、欧阳修、梅公仪、王禹玉、范景仁、韩子华、梅尧臣等大臣皆穿紫袍戴纱帽,腰悬鱼袋,胸前佩带方心曲领,立于高台之左;今科进士们以状元章子平、榜眼苏轼为首,其余曾巩、苏辙、张璪、邵迎、叶温叟、林旦、朱光庭、蒋之奇、苏舜举、程筠、傅方元、邓文约、冯弋、吴子上、蔡元道、张师道等新科进士尾随其后,恭立于高台之右,第四、五等同进士出身者列于另席。又等了片刻,只听殿阁内钟鼓齐鸣,仁宗皇帝在内侍簇拥下缓步趋出,在高台上居中而坐,身旁有内侍捧着漱盂拂尘伺候,臣子在前进士在后一起上前行三跪九叩大礼。

对苏轼这些新科进士而言,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皇帝御容。只见仁宗皇帝头戴平天冠,身穿绛纱袍,腰束金玉带,胸前佩带白玉方心曲领,身材魁伟,面容丰盈,慈眉善目,果然是一副仁君气派。进士们得见天颜一个个欣喜欲狂,那些赐同进士出身的离得远,只看到皇帝的侧影,也急忙望台而拜,山呼万岁。

众人行礼已毕,内侍奉皇帝命向席前官员学子逐一敬上御酒,众人忙离座叩头拜谢皇恩,仁宗皇帝先饮一杯御酒,众人这才饮了酒,又离坐叩拜,三呼万岁。

到这时,佳肴从后面一道接一道端了上来,每上一道菜,官员进士们都要起身拜谢皇帝赏赐,这才敢用,于是御苑里人头攒动,喧哗吵嚷,这里谢罢那里又谢,虽然热闹,可这顿御宴真是谁也吃不踏实。

眼看开宴已经小半个时辰,仁宗皇帝有了些倦意,抬眼看着满桌精美菜肴,大多是平时吃厌了的,眼睛一扫,见桌角摆着一盘蛤蜊,于是用眼示意,内侍忙用银筷挟了两只,装在一只汝窑天青斗笠碗中送到皇帝面前,仁宗皇帝吃了觉得不错,示意再挟,一连吃了十几只蛤蜊,这才问:“此物稀罕,从哪里来的?”

内侍忙说:“这是下头刚贡上来的,今早才到京师。”

仁宗嘴里“哦”了一声,半晌又缓缓问道:“这东西价值几何?”

内侍忙说:“每只大约值钱一贯。”

一听这话仁宗立刻停了箸,把盘中的蛤蜊略数了数,又看看吃过的蚌壳,半天才说:“这一盘有二十八枚,就是二十八贯钱?怎么如此奢侈!端下去,以后不要做这道菜,sp;刚才皇帝问起蛤蜊的时候,坐在两侧的官员有些已经留意,有的却没听见。可皇帝和内侍一问一答说了这么些话,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让坐在两侧的人都能听到,于是所有人都停了箸往这边看过来。那些刚考中的进士们没有官场阅历,还不懂得“锣鼓听声,说话听音”的道理,见仁宗皇帝因为菜肴奢侈命人撤了蛤蜊,都觉得仁宗皇帝如此俭省节用,体恤民情,真是仁德厚道圣明无比!

其实仁宗皇帝未必在意这盘蛤蜊,他这些话本就是说给大臣和新入仕的进士们听的。

见所有人都停了箸等候训示,仁宗皇帝也放下手中银箸,把官员和进士们都看了一眼,一字一句地说道:“祖宗创业艰难,守业更难,社稷兴旺皆在节身爱民;天下败坏皆在奢侈自用。你们都是朝廷柱石,天子门生,要识进退!以身作则,为民表率,骄、奢、贪、惰四个字都要不得!”

听了这番训诫,琼林宴上数百人忙离席叩拜,高呼万岁。

仁宗皇帝站起身来,在内侍搀扶下退席而去,一场琼林盛宴也就此完结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