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76章 县尊请教,献策惠民策

第76章 县尊请教,献策惠民策(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沭阳县衙后堂,

与前衙的威严肃穆截然不同。

此处植了几竿翠竹,摆了几盆兰草,

窗明几净,略显清雅。

县令王璞并未穿着官服,

只一身藏青直裰,

正坐在酸枝木官帽椅上,

眉头微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他面前摊着几份文书,

皆是户房与刑房上报的棘手之事。

春耕虽过,但去岁淮北略有水患,

流入沭阳的灾民尚未完全安置,

偶有偷鸡摸狗、争抢水源之事发生,

虽不甚大,却如芒在背,影响清誉。

加之县库并不充盈,

如何安抚流民、发展民生,成了他心头一桩难事。

“唉…”

王璞轻叹一声。

他虽有心做个好官,奈何出身尚可,

于这钱谷刑名、民生经济实务,

终究欠缺些火候和奇谋。

“老爷,苏惟瑾苏相公到了。”

长随在门外低声禀报。

王璞精神一振,连忙道:

“快请!”

自上次苏惟瑾献策改良农具,

王璞便对此子另眼相看。

其思维之缜密、见解之新颖,

常能发人所未发。

此后又经历张诚纵火案、书铺谣言等事,

更显其手段与担当。

王璞渐渐养成习惯,

遇有难决之事,

便喜欢唤这个年轻秀才来后堂叙话,

听听他的看法。

苏惟瑾每每总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

提出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点子。

苏惟瑾步入后堂,行礼如仪:

“学生见过老父母。”

“玉衡来了,坐,看茶。”

王璞笑容亲切,指着旁边的座位。

“不必拘礼,今日唤你来,

是想听听你对县中近来一些琐事的看法。”

他随手将户房关于流民安置困难的文书推了过去。

苏惟瑾双手接过,快速浏览。

超频大脑无声运转,

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据流:

流民数量约三百余,

青壮占四成,老弱妇孺六成…

主要聚集于城西破庙及废弃窑厂…

纠纷多为窃取果蔬、争抢短工机会…

县库能调拨钱粮有限…

同时,脑中庞大的知识库已被激活,

检索匹配类似情境的历史案例与现代社会解决方案。

“老父母所忧,乃是流民安置无所,

恐生事端,又苦于县库银钱不丰。”

苏惟瑾放下文书,一针见血。

“正是此理!”

王璞一拍大腿。

“开仓放粮只能救急,非长久之计。

若一味驱赶,又恐失仁政,且易激变。

若放任不管,偷盗争抢之事恐愈演愈烈。

本官实是两难。”

苏惟瑾沉吟片刻,目光清明,缓声道:

“学生愚见,或可尝试‘以工代赈’之法。”

“以工代赈?”

王璞一怔,这对他而言不是个新词,

上次就听苏惟瑾在解决水患的时候,提过这个【以工代赈】。

“正是。”

苏惟瑾从容解释。

“流民并非不愿劳作,

实是无田可耕,无工可做。

县尊何不以县衙名义,

组织这些流民中的青壮,

去修缮县内年久失修的水利沟渠、平整官道?

每日管两餐饱饭,

并酌情发放些许工钱,

哪怕只是些许铜板,

亦或是折算成粮食。

如此,流民凭力气吃饭,心安理得,不致闲散生事;

县尊得了修缮好的水利道路,

惠及全县农耕交通,乃实实在在的政绩;

所费钱粮,远比单纯施舍要少,且见效快,一举三得。”

王璞听得眼睛越来越亮!

这思路…简直如同在他混沌的脑海里劈开了一道光!

对啊!怎么没想到?

让流民干活!

他们有了活路,县里得了实惠,花费还少了!

“妙!妙啊!”

王璞激动地站起身,在堂内踱步。

“此法大善!

不仅解流民之困,亦兴本地之利!

玉衡,你真是本官的子房孔明!”

“老父母谬赞。”

苏惟瑾谦逊一句,继续道。

“此其一。

其二,流民中若有手艺人,

如木匠、篾匠、织工等,

或可由县衙作保,牵线搭桥,

联系城内相关作坊接收,

或鼓励他们自行制作些竹木器具、粗布麻衣,

由县衙设法代为销售,

甚至可考虑组织一个小型的‘流民匠作市集’,

给予几日免税,使其能自食其力。”

“匠作市集?免税?”

王璞再次被这新奇想法击中,

细细思量,越想越觉得可行!

这不仅能安置部分流民,

甚至可能成为沭阳一个特色!

苏惟瑾话锋又一转,

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丝引导性:

“此外,学生近日翻阅一些杂书游记,

听闻闽浙沿海有海商带来些海外新奇的作物种子,

名曰‘番薯’、‘玉蜀黍’。”

“番薯?玉蜀黍?”

王璞茫然,他从未听过此物。

苏惟瑾脑海中迅速检索来自未来的记忆碎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