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焚膏继晷志,磨剑试霜锋(2 / 2)
逻辑是否严密?
论证是否充分?
典故是否贴切?
语气是否得体?
有无犯忌之处?
修改数遍后,再呈送文彭批阅。
文徴明老先生对此子是倾囊相授,
批改得极其认真。
红笔勾勒,蝇头小楷的评语写得密密麻麻。
“此句气弱,须提振!”
“用典过僻,恐考官不察。”
“见识是好的,然语气过锐,需含蓄一二。”
“这一股对仗工整,情理交融,颇佳!”
苏惟瑾便将每一份批注都视若珍宝,
超频大脑将其彻底吸收,
融入自己的写作模板库中,
不断优化调整。
他进步的速度,
让见惯了天才的文徴明都时常感到震惊。
往往一个缺点指出,
下次绝不会再犯;
一种技巧点明,
下回便能运用得青出于蓝。
日子就在这枯燥、
疲惫却又无比充实中飞逝。
窗外晨曦暮霭交替,
窗内灯烛常明至深夜。
小奇负责打理一切杂事,
送饭、沏茶、磨墨、铺纸,
看着自家少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去,
眼圈常常是青的,但那双眼睛却越来越亮,
锐利得仿佛能穿透书卷,看尽古今。
他心疼,却不敢劝,
只能把饭菜做得更精细些,
把墨磨得更浓些。
苏惟山和苏惟虎则负责守门,
挡掉了一切不必要的拜访和应酬。
徐明轩来过一次,
见苏惟瑾埋首书山、
心无旁骛的样子,
交谈两句便知其用功之深,
心下佩服,也不多扰,告辞离去。
其余那些文会上认识的士子,
更是被苏惟山俩兄弟那“生人勿近”的架势挡在了门外。
偶尔夜深人静,疲累欲死时,
苏惟瑾也会推开窗,
望着金陵城的万家灯火,
深吸一口凉气。
他会想起沭阳,想起七叔公的期盼,
想起赵教谕的赏识,
想起芸娘默默的关切,
王雪茹爽朗的鼓励,
赵文萱清丽的字迹……
甚至,会偶尔闪过秦淮河上那惊鸿一瞥的清越歌声。
但这些念头,很快就会被更强的意志压下去。
转化为更汹涌的学习动力。
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
寒门子弟,欲登天子堂,
除了这一腔孤勇、满腹才学,
别无依仗。
乡试,是龙门,跃过去,海阔天空;
跃不过,便可能被打回原形,甚至更糟。
超频大脑是他的作弊器,
但最终的答卷,仍需他一笔一划去书写。
时间一天天流逝,
桌上的稿纸越堆越高,
手臂因长时间书写而酸麻肿胀,
眼睛布满血丝,但他的精神却愈发凝练,
文章也愈发老辣圆融,气象自成。
文徴明某日看完他新写的一篇关于漕运改革的策论,
久久不语,最后长叹一声:
“玉衡,以你如今火候,
中式已是板上钉钉。
所争者,不过五经魁首,
乃至……解元耳!
望你好自为之,
最后关头,切勿松懈!”
苏惟瑾躬身谢过先生,
抬起头,眼中平静无波,
只有深不见底的自信与坚定。
“学生,必竭尽全力。”
磨剑数月,霜刃即将试锋。
江南贡院那扇沉重的大门,已遥遥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