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漕弊策惊鸿,经济显神威(2 / 2)
完全超越了空泛的道德议论和琐碎的技术建议,
展现出一种宏大的、
系统的战略眼光和解决问题的务实能力。
写完最后一个字,
苏惟瑾缓缓搁笔。
他甚至能感觉到,
这篇策论所蕴含的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思想,
如同投入一潭死水的巨石,
必将在这大明朝的官场引起难以想象的波澜。
“若能实施十之一二,漕运痼疾,或可缓解……”
他心中默念,一股参与历史、改变现实的豪情油然而生。
试卷被收走,送入弥封官处誊录、糊名。
随后,朱笔誊写的副本被送入阅卷官所在的至公堂。
至公堂内,烛火通明。
十数位阅卷官埋首于如山的试卷中,
神情疲惫却不敢懈怠。
副主考、同考官们先进行初审,
筛选出优等卷,再呈送主考官翟銮裁定。
当一位来自户部的同考官读到“地字叁佰贰拾柒号”的漕运策论时,
初时还不甚在意,越读越是心惊,
读到“折色”、“商运”、“标准化”、“三成损耗”等语时,
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霍然起身!
“奇文!真乃奇文!”
他失声低呼,引得周围同僚纷纷侧目。
“何事惊慌?”
另一位同考官皱眉问道。
那户部官员也知失态,
忙压低声音,却难掩激动:
“诸位快来看此卷!
论漕运之弊,如老吏断狱,直指要害!
所提三策,看似大胆,细思却极有道理!
尤其这‘折色’与‘官督商运’,
若操作得当,确能解眼下之急!”
几位同考官围拢过来,
传阅之下,无不色变。
有人击节赞叹:
“此人竟能将商事之道用于国计,
思路之开,前所未见!”
也有人疑虑重重:
“‘商运’?岂非与民争利?
恐滋流弊……”
“不然,你看其所言‘官督’,
重在监督规制,非全然放手……”
争议声中,这份试卷被毫无疑问地列为“荐卷”,
送到了副主考面前。
副主考阅后,亦是沉吟良久,
目光闪烁,最终批下“见识卓绝,
胆略过人,然事涉重大,
需慎酌”的评语,
将其置于待呈送翟銮的那一摞卷子的最上方。
夜深人静,至公堂内只剩主考官翟銮仍在挑灯夜阅。
当他拿起那篇“地字叁佰贰拾柒号”的漕运策论时,
起初神色平静,
但很快,他的眉头微微蹙起,
随即越皱越紧,阅读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他看到的不再是华丽的辞藻,
而是锐利如刀的分析;
不再是空泛的议论,
而是缜密如网的逻辑;
不再是畏首畏尾的保守,
而是充满魄力的创新!
读到精妙处,
翟銮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轻轻敲击,
眼中爆发出惊人的神采。
当看到“三成损耗”、“标准化”、“三联单”等词时,
他竟忍不住以手抚卷,
低声重复:
“竟能如此……竟能如此计较?”
及至看完,他默然良久,
忽然猛地一拍桌案!
“啪”的一声脆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吓得门外值守的胥吏一个激灵。
“好!好一个‘以利导之,以规制之’!
好一个‘省无用之耗,
增国库之实’!”
翟銮抚卷长叹,脸上尽是激赏与震撼。
“此子非但学问渊博,
更具经世之实才!
观此策论,非深谙钱谷、洞悉人情者不能为!
其才岂止于一翰林词臣?
当为户部、工部之选也!”
他拿起朱笔,在那份试卷上郑重地画了一个圈,
沉吟片刻,又在一旁空白处写下两个小字:“经魁”。
这意味着,在他心中,
此卷经义策问之高,已堪为此科之首!
然而,激动过后,
翟銮看着那大胆至极的改革建议,
尤其是“官督商运”和“折色”,
眉头又渐渐锁紧。
这些举措,牵涉太多利益,阻力定然巨大。
“锋芒太露,不知藏拙……
也不知是福是祸。”
他喃喃自语,将试卷小心地收入一个特殊的匣中。
无论如何,一颗耀眼的新星,
已在这江南贡院的至公堂内,
于无声处,迸发出了震惊主考的光芒。
九天鏖战,尚未结束,但胜负的天平,已悄然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