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翟銮点拨,朝局之迷雾(1 / 2)
东山文会的余波尚未平息,
苏惟瑾的名字在金陵顶尖的文人圈层中悄然流传。
这日,他正在客栈温书,
忽得翟銮府上长随来请,
言道座师欲往国子监视察,
顺道带他一同前往,
提前感受一番最高学府的氛围。
苏惟瑾心知这是难得的机遇,
立刻整理衣冠,随之前往。
国子监位于南京城东北隅,
殿宇巍峨,古柏参天,
透着一股庄严肃穆的学术气息。
翟銮身为提学御史(兼职),
到此视察,自有监丞、博士等一众学官恭敬相迎。
翟銮神色平和,与众人寒暄几句,
便提出随意走走,
看看监生们平日修习的情形。
行走在宽敞的廊庑间,
听着各处讲堂传来的琅琅读书声,
感受着这座帝国最高学府沉淀数百年的文脉,
苏惟瑾心中亦不免生出几分向往。
若无意外,春闱之后,其中或许便有他一席之地。
行至一处藏书阁外的敞轩,
只见十数名身着监生襕衫的学子正聚在一处,
似乎在进行小型的文会交流,
品评诗文,切磋技艺。
见翟銮一行到来,众人忙起身行礼,
神色间带着对这位学政大佬的敬畏。
翟銮含笑摆手,示意众人继续,
莫要因他扰了雅兴。
他随意问起监生们的课业,
众人谨慎应答,气氛倒也融洽。
恰在此时,忽听一名年约二十、衣着显贵的监生“啊呀”一声惊呼,
脸色煞白地站起身,
慌乱地摸索着自己的书案:
“我的墨!我的李廷珪古墨!
方才还在此处,怎就不见了?!”
众人闻言,皆是一惊。
李廷珪墨乃南唐珍品,
价值不菲,堪称文房瑰宝。
在这等国子圣地,
众目睽睽之下竟发生失窃之事,
着实令人愕然。
那失主监生急得满头大汗,
连连跺脚:
“那可是家父重金购来予我勉学的!
这…这可如何是好!”
在场的监丞脸色顿时难看起来。
国子监生盗窃?
若传出去,成何体统!
他当即沉下脸,目光严厉地扫视在场众人:
“何人如此胆大妄为?
现在交出,尚可从轻发落!
若待搜查出来,定当革除功名,送官究办!”
气氛瞬间紧绷。
众监生面面相觑,
有人愤慨,有人疑惑,
也有人下意识地缩了缩身子,
生怕被牵连。
若真要大动干戈地搜查,
人人过关,今日在场者颜面何存?
国子监的清誉又要置于何地?
翟銮眉头微蹙,显然也不愿见到这般难堪场面。
就在监丞即将下令封锁现场之时,
苏惟瑾上前一步,
对着翟銮和监丞拱手一礼,
声音清朗却不高亢:
“座师,监丞大人,
学生或有一法,可试寻此墨,
或能免去诸位同窗搜身之扰。”
唰地一下,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位陌生的年轻举人身上。
翟銮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随即颔首:
“哦?惟瑾有何办法,但说无妨。”
那监丞虽疑惑,但见翟銮发话,也只得按下性子。
苏惟瑾走到那失主的书案前,
目光快速扫过。
超频大脑瞬间启动,
强似精密仪器开始扫描分析:
案上物件摆放、墨迹残留、
地面脚印(虽杂乱,但仍有细微区别)、
周围众人的位置、神态、衣着…
他先是询问失主最后见到墨锭的确切时间,
以及期间离开过多久。
又问及期间有谁靠近过此案。
众人七嘴八舌回答,信息杂乱。
苏惟瑾静静听着,
大脑飞速过滤无效信息,
构建时间线和人员动线图。
他注意到,敞轩一角放着一个小炭盆,
盆中炭火已熄,但尚有余温,旁边有些许清理出的灰烬。
又注意到一位坐在角落的监生,
衣衫略显陈旧,洗得发白,手指关节粗大,
似常做粗活,此刻虽强作镇定,
但目光低垂,不敢与人对视,呼吸略显急促。
超频大脑结合贫寒出身、心理压力、
环境因素(炭盆可暂时藏匿小件物品)进行概率演算,很快锁定目标。
苏惟瑾并未立刻指认,
而是走到那炭盆边,
故作随意地用脚拨弄了一下边缘的灰烬,
露出一点未被完全覆盖的靛蓝色锦缎边角
——那正是失主盛放古墨的锦囊颜色!
“咦?”
他发出轻声疑惑。
众人目光随之望去。
那角落的贫寒监生脸色瞬间惨白如纸,
身体几不可察地颤抖起来。
苏惟瑾却并未声张,
而是转身对翟銮和监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