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43(1 / 2)
昼夜星光里的约定
第一章白昼的相遇,如太阳般炽热
林知夏第一次见到沈砚时,是在海滨城市的海洋生物研究所。彼时她刚从海洋生物学博士毕业,背着装满水样检测仪器的背包,站在研究所的标本室里,对着一缸珊瑚礁出神——那是她负责的“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核心样本,却因为近期海水温度异常,部分珊瑚出现了白化迹象。
“你好,我是沈砚,负责研究所的天文观测设备维护。”男人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海风特有的清爽气息。林知夏回头,看见他穿着深蓝色工装服,袖口挽起,露出臂上淡淡的疤痕,手里还提着一个工具箱,“刚才听同事,你在找能监测海水温度变化的长期数据?我或许能帮上忙。”
林知夏有些意外。她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连续十年以上的精准水温数据,没想到一个维护天文设备的人会有线索。“我需要长期数据来分析海水温度和珊瑚白化的关联,可之前的记录要么断断续续,要么精度不够。”她指着缸里白化的珊瑚,语气里满是焦急,“再找不到数据,我没法制定有效的修复方案,这些珊瑚可能就真的救不活了。”
沈砚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眉头轻轻皱起。他蹲下身,仔细观察着珊瑚的状态,突然:“我在维护天文台的气象站时,备份过近十五年的海洋气象数据,里面有每时的海水表层温度记录,精度能到数点后两位。不过数据存在天文台的服务器里,需要你跟我一起去拷贝。”
那天下午,林知夏跟着沈砚去了城郊的天文台。车子沿着海岸线行驶,阳光洒在海面上,像铺了一层碎金。沈砚一边开车,一边给她讲天文台的故事:“这台望远镜是十年前装的,能观测到木星的卫星表面;去年我们加了气象监测模块,除了记录气温、湿度,还特意加了海水温度传感器,就是想研究天文现象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林知夏听着他的话,心里渐渐暖了起来。她原本以为,天文和海洋是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却没想到会在这里找到关联。就像《创世记》里的“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的管夜”,白昼的太阳照耀海洋,夜晚的月亮影响潮汐,它们看似独立,却共同滋养着这片海域的生命。
在天文台的服务器前,沈砚熟练地调出数据,拷贝进林知夏的硬盘。“这些数据你要是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找我。”他看着她心翼翼收好硬盘的样子,突然笑了,“其实我大学辅修过海洋科学,只是后来阴差阳错做了天文设备维护,没想到今天还能派上用场。”
林知夏抬头看他,阳光透过天文台的观测窗在他脸上,让他的眼睛显得格外明亮。她突然觉得,这个懂天文又懂海洋的男人,就像白昼的太阳,带着温暖的光,闯进了她原本有些沉闷的项目里。
第二章夜晚的相守,如星辰般温柔
从那天起,林知夏和沈砚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她会带着海水样本去天文台,请教他数据里的异常波动;他会在下班后,去研究所看她培育的珊瑚幼苗,帮她检查实验室的温度控制系统。
有一次,为了监测珊瑚礁区域的夜间水温变化,林知夏需要在海边待一整夜。沈砚听后,主动提出陪她一起去:“晚上海边风大,而且天文台的便携式观测仪能帮你记录更精准的温度数据。”
那天晚上,他们在海边搭了个临时帐篷。沈砚调试好观测仪,林知夏则在礁石旁布置了水样采集点。月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星星缀满天空,明亮得仿佛触手可及。“你看,那是猎户座,”沈砚指着天空,语气温柔,“它的腰带三星正好对着海平面,以前渔民常靠它辨别方向。”
林知夏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三颗明亮的星星排成一条直线。“我以前总觉得星星离我们很远,没什么用,”她轻声,“直到现在才知道,它们不仅能指引方向,还能帮我们研究海洋环境。就像《创世记》里的,神把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它们都是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和海洋。”
沈砚转头看她,月光下她的侧脸轮廓柔和,眼神里满是对海洋的热爱。他突然觉得,和林知夏在一起的时光,就像夜晚的星空,安静而美好。他从背包里拿出一块星空巧克力,递给她:“这是我自己做的,上面的图案是猎户座,你尝尝。”
林知夏接过巧克力,咬了一口,甜丝丝的味道在口腔里散开。她看着巧克力上的星图,突然想起白天在研究所里看到的珊瑚:“白天的太阳给珊瑚提供能量,晚上的星星和月亮影响海水的流动,它们一起守护着珊瑚的生长。就像我们现在,一个研究海洋,一个维护天文设备,也在一起守护这片海域的生命。”
沈砚没有话,只是默默握住了她的手。他的手心很暖,像夜晚的星光,温柔地包裹着她的手。林知夏没有挣脱,任由他握着,心里像有鹿在乱撞。那天晚上,他们在海边待了一整夜,采集了十二组水样,记录了无数组温度数据,也在彼此心里,种下了一颗名为“喜欢”的种子。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海面上时,林知夏突然:“沈砚,我们一起做一个项目吧——研究天文现象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用星星的轨迹,守护珊瑚的生长。”
沈砚看着她眼里的光,用力点了点头:“好,我们一起做。就像太阳管昼,月亮管夜,我们也一起,守护这片海洋的昼夜。”
第三章生命的繁衍,如海水般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