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好像刺激的事来了(1 / 2)
萧恒在心底无声地自嘲一笑,面上却未显露分毫,依旧温声对柳氏宽慰道:“相信皇上,相信朝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甚至算不上是一句承诺的言语,轻飘飘的,没有任何实质的保障,可柳氏却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般,一字不落,无比郑重地听进了心里去。
她信了,那双犹带泪痕的眼睛望着萧恒,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后的沙哑,却又异常坚定:“王爷说的话,民妇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嗯,会好起来的。”萧恒脸上漾开一抹浅淡却真诚的笑意,将这句话又重复了一遍,仿佛每多说一次,那渺茫的希望便能多增添一分实在的重量。
柳氏抬起粗糙的手,用袖口迅速擦去眼角残留的湿意,对萧恒道:“王爷您且稍作休息,民妇去为王爷,还有诸位军爷张罗些早饭。”
“有劳大娘了,”萧恒闻言,并未如往常般客套推辞,很是领情地点了点头,含笑应下。
只见柳氏点了点头,却并未立刻转身走向那简陋的灶台。
而是先是快步走到院角的水缸旁,舀起些凉水,匆匆拍洗了把脸,试图洗去夜间的疲惫与泪痕,让自己显得精神些。
随后,柳氏寻了个随意的由头,便脚步略显急促地出了院子。
时间不长,约莫不足一刻钟的工夫,柳氏便去而复返,怀里紧紧搂着一个不算饱满的布袋子,像是护着什么珍宝。
走进院落时,朝萧恒等人有些局促又带着点如愿以偿的宽慰笑了笑,未多言语,径直走到灶台边开始了忙碌。
“殿下,”柳氏前脚刚回来,护卫孙侯后脚便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萧恒身侧,压低声音禀报道。
“柳氏方才去了隔壁,想借十斤大米,但那户人家余粮也所剩无几,缸中所有米粮加起来不足二十斤,剩下的全是些豆子、黍米之类的粗粮,还有便是留着来年开春下地的种粮。
即便他们自家省吃俭用,熬到明年收成也颇为艰难,最终只借给了大娘三斤大米。”
孙侯顿了顿,继续细述:“不过,那家倒是愿意再给几斤粗粮,柳氏却暂时未取。”
“转而柳氏又去了隔壁另一家,敲响了房门,好说歹说,又借得了二斤大米。”
“属下也顺道去那家探看了一眼,家境比前一家更为拮据,存米不足十斤,余下的也尽是粗粮,数量更少,还有一部分晾干的野菜干果之类额。”
“那家六口人,一对夫妇拖着四个孩子,三个女娃,一个刚六岁的男娃,正是能吃的时候。”
“家里的那点存粮,想全家人顿顿吃个半饱,熬过这青黄不接的时日,也绝非易事。”
“嗯,”萧恒听罢,只是从喉间发出一声低沉的回应,目光幽深地望着灶台前柳氏那忙碌而单薄的背影,并未多言。
“殿下,”片刻之后,又有数名护卫陆续返回,其中一人上前,对萧恒低声禀报:“按您的吩咐,属下等人走访了徐家村十余户人家。”
他们重点探访的,是村中的军户。
大梁立国已逾百年,与周边列国、异族之间,大小摩擦、战事几乎从未间断。
因此,凡是大梁境内的百姓男丁,多数都有被征召入伍、服役边疆的经历。
只是,若无背景根基,寻常兵卒进入行伍,终其一生,直至战死沙场或因伤退役,大多也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卒。
能像徐忠国那般,凭借军功升至百夫长的,已是凤毛麟角。
大梁军队建制森严,采用五五进制。
五人编为一“伍”,设伍长。
十人为一“什”,设什长。
五十人为一“队”,设队正,官居从九品。
百人则置百夫长,官居正九品,到了这个级别,通常才算勉强踏入了武将的门槛,有了品秩。
同时,这也是绝大多数底层兵卒难以逾越的天花板。
再往上,五百人为一“营”,设营正,正八品至从七品,能做到此位的普通百姓,几乎是万里挑一。
随后便是千人规模,设校尉正七品至从六品,已有权独立镇守一方要隘。
校尉之上为都尉,正六品至从五品,此职多为大梁重要城镇的守备主官或各军副将、参将。
到了这个层面,几乎已无平民出身者的身影,尽是各大世家门阀的子弟。
至于五品以上的将军之位,平民出身者若无逆天机缘,根本遥不可及。
多年以来,大梁军中,真正从平民百姓中挣扎出来的将领,恐怕十中无一。
近九成的中高级将领权柄,皆由世家门阀牢牢把控。
整个徐家村,除了徐忠国一家,这些年被抽丁入伍者亦不在少数,至今仍有数人在军中服役,因伤退役归乡的残老兵卒也有好几名。
在向柳氏简单交代几句后,萧恒便在一名护卫的引到下,亲自前去探望了一位从军中退下来的伤残老兵。
只因从护卫打探回来的消息里,萧恒猛然意识到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一件原著中的大案,似乎竟被自己的无心之举,提前掀开了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