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生态防御穹顶(1 / 2)
---
能量脉络的贯通,如同为“自由之城”注入了奔腾的血液与强劲的心跳。但这具钢铁之躯,若要真正承载生命与文明,还需要一个能模拟母星环境的、脆弱却至关重要的器官——一个能够独立循环呼吸的“肺”。这项任务,落在了林枫团队中所有生物学家、环境工程师和农业专家的肩上,由林枫亲自督导,奈芙蒂斯提供能量与数据支持。
此时,在已拼接完成的核心生活区上方,一个庞大到令人窒息的框架结构正在合拢。这不是传统的建筑穹顶,而是由无数根极细却异常坚韧的透明复合管材编织成的、呈现六边形蜂窝状的整体骨架。管材内部,流动着淡蓝色的能量液,它们既是结构强化剂,也是未来内部气候调节的能量载体。
“穹顶骨架强度校验完成,光学透射率与能量场兼容性达到设计标准。”项目负责人,一位名叫海伦·陈的资深生态工程师,向林枫汇报着,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创造新世界的光彩。
林枫抬头,仰望着这正在覆盖天空的巨型结构,它如同一个倒扣的、由水晶编织而成的巨碗,将十二个核心浮动单元笼罩其下,构成了未来“自由之城”最初的内城区域。
“开始铺设‘生态薄膜’。”林枫下令。
随着指令,数架大型无人机集群起飞,它们携带着卷成一体的、厚度仅数毫米却蕴含了惊人科技的复合薄膜。薄膜在半空中被精准释放,如同轻柔的蛛网,缓缓覆盖在穹顶骨架之上。当薄膜与骨架接触的瞬间,管材内的能量液发出微光,薄膜仿佛被激活了一般,自动延展、绷紧、并与骨架无缝粘合,形成了一张完整、透明、且极其坚韧的“皮肤”。
这层薄膜,是奈芙蒂斯团队与材料学家心血的结晶。它不仅具备超强的物理抗性(可抵御强风暴甚至小型陨石撞击),还能根据外部光照强度自动调节透光率,更关键的是,它是一道绝对的能量与物质屏障——在需要时,它可以完全封闭,隔绝外部有毒或稀薄的大气,锁住内部赖以生存的环境。
穹顶合拢,封闭测试开始。
“抽离内部空气,注入预设标准生态大气。”
“气压稳定,氧含量21.3%,二氧化碳浓度0.04%,污染物接近于零。”
“内部温度恒定22摄氏度,湿度65%……所有基础环境参数正常!”
一个纯净的、受控的“空白画布”已经准备就绪。接下来,便是最复杂,也最富有生机的部分——在其中描绘出地球生态的微缩画卷。
首先被引入的是“大气循环系统”。穹顶内壁的不同区域,分布着大型的气体交换装置,它们模拟地球的大气环流,驱动内部空气流动。同时,这些装置内含的人工“叶绿体”单元,在特定光波段(由能量脉络调控)照射下,能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分解微量有害气体。
“水循环系统”紧随其后。一套高效的海水淡化装置从海中取水,净化后注入穹顶内的人工河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层。这些水体并非死水,它们流经特意设计的“人工湿地净化区”,那里种植着芦苇、菖蒲等净水植物,以及富含特殊微生物的生态石,对水体进行持续的生态级净化。使用过的废水也会被收集,经过处理,大部分重新回到循环,小部分用于灌溉。
最后,也是最具象征意义的——“食物生产系统”与生态景观的构建。
穹顶内部,并非全是冷硬的金属和管道。大片区域被规划为层级式垂直农场,利用精确控制的LEd光源和无土栽培技术,以极高的效率生产谷物、蔬菜和水果。但在这些现代化农业区域旁边,团队特意保留并营造了模拟自然生态的区域。
肥沃的土壤被从各地精选而来,混合了特制的保水与营养基质。草籽被播撒,迅速萌发出一片片翠绿的草坪。树苗被小心地栽种下去,有挺拔的松柏,也有开花结果的乔木。来自不同气候带的花卉被移植过来,构成了一片片绚烂的花圃。甚至还有一个不算大,但生态结构完整的小型淡水池塘,里面放养了鱼苗和水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