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索菲亚的棋局(2 / 2)
这些独立、客观的学术声音,有效地对冲了“深蓝集团”充满偏见的指控,为“自由之城”的存在提供了厚重而严谨的理论基石。索菲亚甚至巧妙地引导舆论,将这场争端从“是否合法”的质疑,提升到了“国际法应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更高维度讨论。
第三步,釜底抽薪,提出“新家园契约”。
在做足了外围铺垫之后,索菲亚亮出了她的杀招。
她没有仅仅被动地回应国际海洋法法庭的仲裁(事实上,她以“自由之城非公约缔约国,且质疑申请方资格”为由,策略性地延迟了正式应诉程序),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她通过瓦努阿图等友好国家的渠道,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新家园契约”与人类文明拓展的倡议》的立场文件。
这份文件,堪称索菲亚政治智慧的巅峰体现。
文件首先以谦逊而坚定的笔调,回顾了人类探索海洋、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并将“自由之城”置于这一宏大叙事之中,将其定义为“人类为应对未知挑战、探索文明新可能而进行的一次必要实践”。
接着,文件正面回应了外界关切:
·关于环境:“自由之城”承诺遵守最高标准的环保原则,并公布了其严格的环境监测数据和生态保护措施,欢迎国际权威机构进行核查。同时,主动提出愿意将其在生态穹顶、污染控制方面的技术与全球共享。
·关于航行安全:承诺其存在绝不阻碍国际航行自由,并已建立了完善的航行预警和助航系统,其防御圈仅在受到威胁时激活。
·关于法律地位:文件没有宣称主权,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功能性自治实体”。即,“自由之城”不寻求传统意义上的领土主权,但基于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应对全球觉醒)、科技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要求国际社会承认其在内部治理、科技发展、特定领域(如能量科技)标准制定等方面享有高度自治权,并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主权国家及其他实体进行交往与合作。
文件最后,倡议国际社会启动谈判,共同制定一部能够适应觉醒时代、规范类似“自由之城”这样的新兴实体与现存国际体系关系的“新家园契约”。
这一手,彻底跳出了马尔科姆设定的“合法\/非法”二元对立陷阱,将“自由之城”从一个需要被审判的“被告”,提升为了推动国际法发展的“倡议者”和“规则共同制定者”。
效果立竿见影。
支持“深蓝集团”的声浪明显减弱。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评估“自由之城”的潜力与其倡议的价值。那几位被索菲亚联络的小岛国,更是成为了“新家园契约”的坚定拥护者。国际舆论的风向开始转变,从一边倒的质疑,出现了大量关于“未来治理”、“科技伦理”、“文明多样性”的深度讨论。
林枫看着索菲亚提交的最终版立场文件,以及附带的全球舆论分析报告,眼中充满了赞赏。“你不仅化解了危机,索菲亚,你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舞台的大门。”
索菲亚微微一笑,端起已经微凉的咖啡:“马尔科姆想用法律扼杀我们,我却用它为我们编织了一件合体的外交礼服。接下来,该我们邀请客人,来参加我们举办的‘科技博览会’了。在事实和力量面前,一切诋毁与质疑,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棋局尚未结束,但索菲亚已然执子先行,将对手逼入了困境。马尔科姆的法律阴影,在索菲亚构建的、更加宏大和光明的法律与外交框架面前,正逐渐变得稀薄、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