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宫闱隐澜(1 / 1)
龙朔二年的最后一场雪,在腊月二十八的夜间悄然降临,纷纷扬扬,直至次日午后方才渐止。洛阳紫微宫那连绵起伏的朱甍碧瓦、雕栏玉砌,尽数被覆盖上一层松软而厚重的素白,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目而清冷的光晕。宫人们清扫出主要的甬道,动作谨慎而迅速,不敢惊扰这片被冰雪包裹的皇家禁地的寂静。各处殿宇门前已然悬挂起崭新的桃符,廊庑下也开始点缀红绡宫灯,为这银装素裹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程式化的喜庆色彩,却终究驱不散那弥漫在空气里的、源自权力核心的沉沉寒意。
贞观东暖阁内,地龙烧得暖融,却暖不了李治眉宇间那一抹挥之不去的倦怠与郁色。时近岁末,政务非但未减,反因各方战事善后、来年预算、以及藩属朝贺等事宜而愈发繁杂。连日的操劳,到底还是引动了他那自显庆末年便落下根子的风疾,虽不似当年那般凶险,但阵阵隐痛与眩晕,仍如附骨之疽,时时提醒着他身体的局限。他斜倚在御榻上,身上盖着厚厚的狐裘,手中虽还拿着一份关于西域抚慰钱粮的奏疏,目光却有些涣散,时不时需以指尖用力按压突突跳动的太阳穴。
武媚静坐于一旁稍小的书案后,那里同样堆叠着小山般的奏章。她身着绛紫色宫装,外罩一件银狐滚边的杏色短袄,发髻梳理得一丝不苟,簪着一支象征皇后身份的九尾凤钗,凤口衔下的东珠流苏随着她翻阅奏疏的动作微微晃动。她的姿态从容而专注,时而提笔蘸墨,在那细密的字句旁写下娟秀却有力的批注。部分不甚紧要、或已有成例可循的政务,李治已默许由她先行阅览,提出处理意见,再由他最终定夺。起初,这只是李治病体难支时的权宜之计,但渐渐地,这似乎成了某种不言自明的常态。
一名内侍轻手轻脚地进来,奉上刚煎好的汤药。浓重的药味瞬间在暖阁内弥漫开来。李治皱了皱眉,还是接过药碗,一饮而尽,苦涩的味道让他本就不佳的脸色更沉了几分。
“大家还是去榻上歇息片刻吧,这些奏疏,臣妾先看着。”武媚放下朱笔,抬眼看向李治,语气温和,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
李治摆了摆手,声音有些沙哑:“无妨,年关事多,堆积不得。”他目光掠过武媚案头那已批阅过半的奏疏,眼神复杂难明。他依赖她的才智与精力,感激她在他病弱时的分担,但内心深处,某种属于帝王本能的东西,却又在她如此自然而深入地触及权柄时,悄然绷紧。他看到她批阅时那沉稳的气度,那决断的笔锋,恍惚间,竟有些分不清,这暖阁之内,究竟谁才是真正执掌乾坤之人。
这时,殿外传来细微的脚步声与低语,是几名前来禀事的官员,被当值的内侍拦在了门外。隐约能听到内侍压低的声音:“……陛下正在用药,皇后娘娘也在批阅奏章,诸位相公稍候……”
声音虽轻,但在寂静的暖阁内却清晰可闻。李治握着奏疏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泛白。武媚却恍若未闻,神色如常地又翻开了一本新的奏疏,提笔蘸墨的动作行云流水。
晚膳时分,帝后按制共宴。膳桌上摆满了象征吉祥如意的珍馐佳肴,殿内乐工演奏着舒缓的雅乐,宫人侍立四周,垂眉敛目,气氛看似融洽温馨。李治强打着精神,与武媚交谈着年节庆典的安排,提及皇子们的学业趣事,武媚亦微笑应对,言辞得体。
然而,那笑意却未曾真正抵达眼底。两人之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越来越厚的琉璃。他偶尔的咳嗽会引来她程式化的关怀,她关于某件政务的见解会得到他略显迟缓的应和。他们依旧并肩而坐,依旧是大唐最尊贵的帝后,但某些东西,已然在这岁末的重雪与繁重的政务之下,悄然改变了质地。宫灯的光芒映照着他们身影,投在光洁的地面上,看似亲密无间,实则中间那道无形的缝隙,已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