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 墨皇定见(1 / 2)
墨城枢密院深处,那间可俯瞰部分军港的战略议事厅内,气氛沉静而肃穆。窗外,碧海蓝天,几艘惊澜舰正在进行日常巡逻,庞大的黑色舰体与喷吐的淡淡煤烟,无声地宣示着力量。厅内,东方墨坐于主位,青鸾、李恪、玄影以及礼部、兵部的主要官员分列两侧。倭国使臣河边臣递交的国书副本,已在众人手中传阅完毕。
礼部官员率先发言,语气中带着一丝审慎的乐观:“元首,诸位大人,倭国此番国书,措辞谦卑,所求无非是互不侵犯与通商。臣以为,我华胥立国未久,虽军力初成,然不宜树敌过多。若能与之确立邦交,稳定东海方向,可使我专心经营南洋,应对西面(指大唐)之潜在压力,似为稳妥之策。”
他的观点代表了部分文官的想法,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减少周边隐患,为国家发展创造更安宁的环境。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青鸾清冷的声音便响了起来,带着军人特有的直接与锐利:“稳妥?倭人若可信,豺狼亦可牧羊!”她凤眸扫过众人,最终落在东方墨身上,“墨,倭国向来畏威而不怀德,狡诈反复。亦曾遣使入唐,言辞恭顺,然转眼便挥师渡海,欲与大唐争锋。今见我‘惊澜’之威,方故作此卑躬屈膝之态。其所谓友好,不过是权宜之计,待其羽翼丰满,或觉我有机可乘,必反噬无疑!”
她的话语掷地有声,引用了历史事实,直指倭国本性中的不可靠与潜在威胁。
李恪作为丞相,考虑得更为全面实际,他沉吟道:“青鸾都督所言,确是老成谋国之言,倭人本性,不得不防。然,目下我华胥重心,在于内部建设与南洋经营。若断然拒绝其请,虽无惧,却平白多一敌手,使其可能彻底倒向大唐,或暗中滋扰我商路,亦非上策。”他倾向于一种更为务实的处理方式。
玄影则提供了来自情报角度的支持,他声音低沉,不带感情:“据倭国分支传回密报,倭国朝廷内部对华胥确有惊惧,此番遣使,核心目的确为稳住我方,争取时间发展其水军。其派往大唐之使团,亦在暗中活动,探听唐廷内部消息。可见其‘双轨’之策,首重自身利益,并无真正信义可言。”
众人意见虽有侧重,但都对倭国的诚意抱有深深的怀疑。
东方墨静听完毕,目光掠过案上那卷措辞恭顺的国书,又望向窗外海面上巡弋的钢铁舰影,重瞳之中波澜不惊。他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
“诸卿所言,皆有其理。倭国,确系欺弱畏强、首鼠两端之邦。其性如海蛇,阴冷狡诈,难与共信。”
他定了基调,认同了对倭国本性的判断。随即,他话锋一转:
“然,治国如弈棋,需观全局,知进退。我华胥新立,根基尚在巩固,南洋需经营,西面需警惕。此刻,与倭国虚与委蛇,使其不敢妄动,于我有利。”
他明确了当前战略需求是避免多线树敌。
“故,其国书,可受。其使节,以礼相待。邦交,亦可名义上确立。”
此言一出,几位文官微微颔首,但青鸾等人依旧目光锐利,等待着他后续的“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