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章 紫宸朝会(2 / 2)
她的建议具体而微,直指吐蕃内政,显示出对敌国情报的精准掌握,以及对战略层面的深远考量。殿内不少大臣,尤其是近年提拔的寒门官员,纷纷露出钦佩之色。
李治沉默了片刻,方才缓缓道:“皇后所言,确有道理。然边患之事,不可全寄望于权谋。兵部、鸿胪寺当协同议定一个万全之策,再行上奏。”
他没有否定武媚,却也没有立即采纳,而是将议题暂时搁置,保留了最终决策权。这细微的处置,让一些敏锐的老臣心中一动。陛下对皇后涉足军国要务的深度,似乎并非全然乐见。
接着,当谈及倭国遣唐使再次抵达,请求恢复派遣并呈递国书时,李治接过内侍转呈的国书副本,仔细看着。武媚的目光也落在那国书上,状似随意地问了一句:“听闻倭国此次使者,除朝贡陛下外,亦派了船只往南洋而去?”
鸿胪寺官员连忙回禀:“回皇后,确有此事。据闻是往那海外华胥国而去,言是递交……互不侵犯之国书。”
“华胥”二字一出,殿内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倭国此举,无异于同时向大唐和这个新兴的海上强邻示好,其骑墙之心,昭然若揭。
李治捏着国书副本的手指微微用力,指节有些发白。他没有看武媚,只是盯着那官员,声音平淡无波:“倭国蕞尔小邦,首鼠两端,不必理会。其遣唐使之请,准了,但人数、停留时间,需严加限制。朕倒要看看,他们能学去什么。”
他顿了顿,语气骤然转冷,如同春意料峭中的一股寒流:“至于华胥……化外之地,不服王化,朕,暂无兴趣。”
“暂无兴趣”四个字,说得轻描淡写,却带着一种刻意的忽视与压抑的怒意。他拒绝承认那个由“叛臣”建立的国家的重要性,至少在公开场合如此。
武媚端起手边的茶盏,指尖优雅地拂过温热的杯壁,眼帘低垂,掩去了眸中一闪而过的复杂光芒。是讥诮?是怅惘?抑或是一丝连她自己都无法分辨的波澜?她听到李治那近乎赌气般的“暂无兴趣”,心中却想起了去年送来的那份关于华胥“惊澜级”蒸汽战舰的密报。无视,往往源于最深的不安。
朝会在一种表面庄重、内里暗流涌动的气氛中继续进行。
李治强打着精神,处理完几项重要人事任命和赋税调整后,终于显露出疲态。在宣布散朝的钟声中,他在内侍的搀扶下起身,率先离去。
武媚缓缓站起,目光掠过空荡荡的龙椅,再看向下方躬身退朝的群臣。阳光透过高窗,在她祎衣的翚翟纹饰上跳跃,映照出无比璀璨,却也无比孤独的光晕。
她知道,这座崭新的、象征着无上权力与荣耀的大明宫,既是她权力的新高峰,也注定将成为她与皇帝之间,那日益加深的裂痕最华丽的见证,乃至……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