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三皇经(1 / 2)
三皇经我倒是听说过。
相传三国时期有一位修道之人,名叫帛和,他曾拜终南山的一位道士董奉为师。
这董奉其实道行并不高深,在倾囊相授之后深知自己无法再传授帛和,于是就提醒他,说你再跟着我学习,只会耽误你的修行,你还是去西城山那边,找到一位仙人叫王方平,然后拜入他门下修道。
于是帛和来到西城山,找到了仙人王方平。
但修道不易,且道不轻传,王方平就给了帛和一个考验,让他去面壁,说只有当帛和看到石壁上有文字显现的时候,那自己才会传授其大道。
帛和听了王方平的话,果然一心一意在西城山的古洞中面壁,这一悟他便悟了三年,三年后的一天,功夫不负有心人,石壁上果然显现出了文字。
可是帛和看不懂这些文字,他当即找到竹筒,将石壁上的文字全都抄写到了竹筒上面,抄成了一部书。
而这部书,就是最早时期的三皇经。
后来帛和创建三皇派,将三皇经传于左慈、郑隐、葛洪等人。
这三位可都是名人,尤其是葛洪,他后来创立了道教的灵宝派。
而之后,三皇经又传到了南北朝的陆修静那儿,到此三皇经已经被立为了道教威仪。
在南北朝时期,道教最大的三个派别就是三皇派、上清派、灵宝派。
后来上清派演化成了茅山宗,一度成为道教最大支派,而灵宝派科仪也成为道教斋醮科仪正宗。
但是现在,却很少有人再听说三皇派,更别说三皇经。
电话里,方觉明说道:“在唐朝初期,有个叫刘绍略的人犯法,司法人员在检查他妻子王氏的物品时,发现里面有一本三皇经,其实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道经,而且道教也是当时的国教。”
“但偏偏三皇经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凡诸侯有此文者,必为国王,大夫有此文者,为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钱财自聚,妇人有此文者,必为皇后。”
“这一段话在古代那种皇权统治下,必然是大逆不道的言论,于是司法人员就上报给了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在听说了这段话之后,担心会被有心之人利用,引起社会不稳定,于是下旨焚毁所有的三皇经。”
“从这一时期开始,三皇派就已经断了传承,走向没落,后来又到了元朝,元朝的统治者又一次焚毁三皇经,从此三皇派退出宗教舞台,而三皇经也十不存一,只存在于传闻里,成为了跟《归藏》《连山》一样的神书。”
“你应该听说过三皇经的神奇吧?”
电话里,方觉明询问我。
我说道:“我问过一些道教人士,他们说三皇经记载的其实就是道教极为重要的法术,也就是符箓,只是这些符箓比正一派的还要厉害,但是连道教也没有留存下来三皇经。”
“葛洪甚至认为,连道德经也有缺憾,不如三皇经,因此才有了那句: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
说完我有些不明白:“可是三皇经终究只是书,即便我爸真有,恐怕也只是从某个朝代抄录下来的一本古书,怎么会是那五件东西里的其中一件呢?”
方觉明:“看来你所知甚少啊,既然连葛洪老爷子都说过道德经不如三皇经,那这么完美的一本书,怎么会没有流传下来呢?”
“很简单,因为人忌满天忌全,道家讲究过犹不及,太完美的事物反倒不好,因此这本书遭遇了毁灭,但也从侧面和各种传闻可以看出来,这本书很厉害。”
“而那五件东西,其实就出自三皇经里的一段符箓记载,但里面只记载了四件东西,可是谁又知道这四件东西应该怎么使用呢,也很简单,使用方法就藏在三皇经里面,所以光找到那四件东西没用,还得找到三皇经。”
“三皇经就相当于使用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