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1 / 2)
然而下一刻。
众人神情忽转黯然。
“可我总觉得,皇长孙身上有种说不出的虚幻感。”
“而且时日愈久,这感觉愈发强烈!”
“啊?”
“你们也这么觉得?”
“经你们一提,我也有这种异样感觉!”
一时间,
不安的气氛悄然弥漫。
“皇长孙还能支撑多久?”
“该不会真如那怪老头所说……回光……”
“别胡说!”
……
而此时。
百姓的议论也传入了老爷子耳中。
“快记下!”
老爷子命随行秉笔官员速速记录。
“好一个远交近攻!”
“水禽之戏。”
“此乃吾孙为大明所献之策。”
他不禁想起梦中,大孙将诸多工艺交予自己时说的话:
“日月所照……”
“皆是大明!”
望着大孙的背影,老爷子眼中尽是自豪。
然而四周议论纷纷,他心头忧虑渐浓。
“大孙,你可千万别突然离朕而去啊……”
老爷子眉间掠过一丝不安。
另一边,
安南、高丽等国感受到浓重的危机。
远交近攻?
若大国相争,他们岂不正是那将被吞并的弱者?
众人纷纷看向皇长孙。
“自先秦便有理论先行,而后方有征伐。”
“战争,非为战而战,而是明其因、知其旨。”
“如北伐蒙元残部,是为让大明百姓安居乐业。”
“你口中所谓烈马快刀,不过是为侵夺而侵夺。”
“你我两国,本不同源。”
“大明有千年文脉,百姓有教化、有追求。”
“大明不会轻启战端。”
“故曰:吾非蛮夷,蛮夷安能知我?”
“好!”
武将中,蓝玉率先大笑。
“我大明岂是尔等蛮夷可比?你们那一套,休拿来丢人!”
“千年文脉在此,岂容尔等妄加揣测?”
蓝玉言辞犀利,
外使任宗盛面色铁青。
他自以为诗礼传家,并非蛮夷,正要辩驳,
蓝玉又高声喝道:
“你们连蛮夷都不如,不过是丧家野犬!”
“皇太孙已说得清楚,这第一问,胜负已分。”
“第二问又是什么?治天下与坐天下?”
“这有何难?武将打天下,文臣治天下,皇帝坐天下!”
“答也答了,论也论了,你们还有何话可说?”
被蓝玉一番抢白,
任宗盛脸色更加难看,却无从发作。
此时,他身后走出一人,
正是那祭祀老者的弟子,扬声道:
“治天下之道,当选汉臣为辅!”
“帖木儿汗国乃新兴大国……”
“短短几年间,我们已与邻近诸国达成了友好协作。”
“各国……皆自愿献出疆土,以求我汗国庇护。”
此人言辞巧妙。
明明是强占他国领土,
却被说成是和睦共处。
他们的声音仍在继续。
“然而,疆土虽广,却难觅治理之才!”
此刻,
这位外使眼中闪过一抹异色。
他并未望向百官,
反而将目光投向下方百姓。
“我汗国不比大明,贤士云集。”
“帖木儿汗国求贤若渴,诚招天下英才。”
“凡愿投效之工匠贤能,”
“国主必以国礼相待,”
“使其尽展其才。”
“闻大明洪武初定,立四民之策。”
“若为工匠,世代为工匠!”
“若为商贾,世代为商贾!”
“然我国主不同,但凡有能之士,必得重用!”
“若真能辅佐国主治世,”
“至少可任行省要职……堪比大明知府!”
“统辖一方疆域!”
此言一出,
满场哗然!
“知府之位?”
“妙哉!好一位外使!”
“这是来我大明寻访人才?”
“一去便授知府之职!”
“此计更甚阳谋。”
“分明是要动摇大明根基。”
“早说此番使团来访,必是居心叵测!”
“大明人才济济,”
“却有人在朝中受排挤,更有甚者,洪武帝在位期间,遭罢黜流放乃至处斩的官员不计其数!”
“如今他们使出这一招,着实阴险。”
“不仅如此!”
“结合先前所言,其意不在交流,而在为我大明文武百官埋下隐患!”
“果然,诸国亡我之心不死,”
“用心何其毒也!”
“洪武帝亦难应对,毕竟四民之策深入人心,大明总有不得志之官员、商贾、工匠……”
“一去便为知府!”
“此讯若传开,对我大明而言,又是一场阳谋!”
“陛下会应允么?”
果然,
此刻太子朱彪面色凝重。
连老爷子目光也阴沉下来。
“有趣,有趣!”
“三问天下,却句句关乎我大明江山!”
“每一问背后,皆藏深意?”
“好!”
“好!”
“手段高明。”
老爷子虽在称赞,语中寒意却显而易见。
“天下英才何其多?”
“国主曾言,纵是蒙元铁骑,善于征战,却非治国之材。”
“故而……”
“我等此行,确为求才而来。”
“还望大明陛下与百官莫怪。”
他们看似彬彬有礼,
言语中却暗藏机锋。
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