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陈婉儿研发燃烧弹(2 / 2)
引信制作完成后,第一次试验时,由于撞针的弹簧力度不够,弹体撞击目标后没有触发引信,燃烧弹没有爆炸。他们更换了更强劲的弹簧,调整了撞针的长度和角度,经过多次调试,碰炸引信终于能稳定工作,触发成功率达到了100%。
一切准备就绪后,第一枚燃烧弹制作完成。试验地点选在车间外五公里处的一处废弃窑洞,这里的环境与日军的碉堡相似,适合测试燃烧弹的攻坚效果。李铮、吴天浩、陈婉儿、徐小眼等人都来到了试验现场,远远地躲在掩体后面。
“点火!”李铮一声令下,负责投掷的技工拔出燃烧弹的保险销,用力朝着废弃窑洞的入口扔去。燃烧弹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准确地击中了窑洞的墙壁,“砰”的一声闷响,弹体炸开,燃烧剂瞬间扩散开来,白色的火焰迅速窜起,高达两米多,整个窑洞入口都被火焰覆盖。
“温度太高了!”吴天浩拿着望远镜观察着,忍不住说道,“你看窑洞的木质门框,瞬间就被点燃了,石头墙壁都被烧得发黑。”
燃烧持续了整整五分钟,火焰才慢慢熄灭。众人走到窑洞前,一股刺鼻的焦糊味扑面而来。窑洞的入口被烧得一片狼藉,木质结构全部化为灰烬,石头墙壁被烧得剥落,地面上还残留着未完全燃烧的燃烧剂,冒着缕缕白烟。“燃烧温度足够高,持续时间也达标,这个燃烧弹完全能摧毁日军的木质碉堡,就算是钢筋混凝土碉堡,也能通过射击口将火焰送入内部,逼迫日军投降。”陈婉儿兴奋地说道。
但她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燃烧弹炸开后,燃烧剂的扩散范围不够大,主要集中在撞击点附近,对于较大的碉堡,可能无法全面覆盖。“我们可以在弹体内安装一个小型的扩散装置,比如在燃烧剂腔周围设置几个小孔,爆炸时,燃烧剂能通过小孔喷射到更远的地方。”吴天浩提议道。
陈婉儿立刻采纳了这个建议,对弹体进行了改进。她在弹体的中部和尾部设置了八个均匀分布的小孔,每个小孔直径5毫米,这样爆炸时,燃烧剂不仅能在撞击点扩散,还能通过小孔喷射到周围3-5米的范围,扩大了燃烧面积。
第二次试验,改进后的燃烧弹表现更加出色。燃烧剂喷射到了更广的范围,整个废弃窑洞的前半部分都被火焰覆盖,燃烧效果大幅提升。“完美!这个燃烧弹完全达到了预期目标!”李铮看着试验结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下来是批量生产的问题。由于燃烧弹的燃烧剂含有汽油和白磷,具有易燃易爆和剧毒的特性,批量生产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流程。陈婉儿将生产过程分成了多个独立的环节:弹体制作、燃烧剂混合、引信安装、成品检验,每个环节都在单独的房间进行,房间之间保持10米以上的距离,防止意外发生时连锁反应。
工人们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培训,穿戴了特制的防护手套和口罩,操作时轻拿轻放,避免剧烈碰撞;车间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配备了充足的沙土、灭火器等消防器材;燃烧剂的混合过程在低温环境下进行,防止白磷自燃。徐小眼也带领技工们改进了生产工具,制作了专门的燃烧剂混合搅拌器和弹体装填模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燃烧弹的日产量从最初的5枚提升到了15枚,月产量稳定在50枚,完全能满足前线攻坚部队的需求。每一枚燃烧弹都经过了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引信灵敏、燃烧剂足量、弹体完好,合格率达到了100%。
第一批50枚燃烧弹很快就被送到了前线,优先列装给了擅长攻坚的二营和三营。二营营长拿到燃烧弹后,激动地说:“有了这攻坚利器,咱们下次打碉堡就不用让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硬冲了!”
陈婉儿站在车间里,看着工人们有条不紊地生产燃烧弹,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枚小小的燃烧弹,凝聚着研发小组所有人的智慧和汗水,更承载着前线战士们的希望。它将在战场上撕开日军的碉堡防线,为部队的进攻扫清障碍,减少战士们的伤亡。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燃烧弹的弹体上,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陈婉儿的目光望向远方的战场,心中坚定了一个信念:只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就一定能研发出更多更精良的武器,帮助前线的战士们早日打败日本侵略者,迎来民族解放的曙光。而这刚刚诞生的燃烧弹,就是他们迈向胜利的又一个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