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风物长宜放眼量(1 / 2)
只是一句话,沈慕归就明白,温尔雅拉拢不过来,他不会帮助顾公占据江南。
可惜了。
温尔雅这种能力顶尖的官员,大乾也就那么三四个,要是能帮助吴王,那简直是如虎添翼。
“吴王,太后祸国殃民,已经退位。”
“江南战事已经结束,还请尽快北上击杀魏无极,平息干戈,给天下太平。”
“另外,现在朝中政务袁公做主,论功行赏,定然不会亏了您和辽东军。”
温尔雅斟酌着完,盯着顾道的脸色。
如今一直暗害您的太后已经不在了,是不是该想想回去的事情了?
太后退位,顾道知道。
自从他在绍康常驻之后,跟京城飞鸽传书就没断过,家里随时把京城消息发过来。
速度比都水监慢一点,但也算及时,温尔雅从姑苏来的路上,他就收到了。
“温大人,朝廷这一次的缓兵之计,挺下血本啊,竟然废了太后。”
“等顾公击败了魏无极,天下太平了,没了顾公的用武之地,就该翻脸下手了吧!”
沈慕归喝了一口酒,冷冷的道。
“人之心!”
温尔雅淡然的回应。
“朝廷做事,堂堂正正,自有法度,岂能做出尔反尔的阴险事?”
对于温尔雅的回复,沈慕归嗤之以鼻。
“对对对,我当然相信得过温大人……”
“可是如果温大人的都是真的,这种事情,为什么总发生在吴王身上?”
“前有李重,依靠顾公才当上太子,刚当上皇帝,反手就要对付顾公。”
“又有太后,吴王对她忠心耿耿,可她等不到战争结束,就要对付吴王。”
“温大人确保没有下一个?”
沈慕归的话,让擅辩的温尔雅无言以对。
他想,这两个人都是特例,都是被所谓帝王权术冲昏了脑子。
但是,沈慕归接着道。
“就算温大人这次准了,但是谁保证袁公之后,下一个不冒出来?”
“吴王为什么要冒这个险?”
“江南多好,江南王更好,这万里江山唯吴王独尊,没人敢再害他了。”
沈慕归这话,也出了顾道的历程。
因为李重的咄咄逼人,出手暗害,顾道不得不占据辽东,扩军以自保。
这次又是太后,战争没结束就着手暗害,顾道是彻底心寒不敢回朝。
与其回朝去钩心斗角,防备被害,还不如格局江南做个逍遥王。
顾道是被逼出来的,虽然话是从沈慕归嘴里出,怕是顾道就这么想的。
温尔雅被将军了,事实胜于雄辩。
但是他不能弱了气势。
“狡言善辩,歪理邪,的确蛊惑人心,但诈难掩大理。”
“李重做事不对,他有他的下场,太后不对,她所以被废。”
“如今吴王受了委屈,道理在吴王这,天下人自然心里向着吴王。”
“如果因此,吴王就坐视魏无极祸乱中原,只想一己之私,划江而治王江南。”
“那道理,必然从吴王这里离开。”
到这里,温尔雅冷笑地扫了一眼沈慕归,最后目光在顾道身上。
“不知道,那个时候,吴王会是什么下场?”
沈慕归也不屑一顾。
“温大人好讲大道理,而且大得很虚,而虚的道理,最容易被人遗忘。”
“而我喜欢讲实的道理。”
“划江而治,以吴王的雄才伟略,经营好江南没有任何问题。”
“江南安宁,江北面对斯隆国和北狄,没了吴王的兵力,必然战乱频繁。”
“十年之后一对比,江南安居江北乱,那个时候老百姓心中,可不会有什么大道理。”
沈慕归侃侃而谈。
这话正戳中温尔雅的软肋,的确如此,顾道此时掌握着大乾大部分兵力。
没了他的精锐军队威慑,空虚的大乾,立即就会引发佛子和隗伦的觊觎。
到时候战乱频繁,大乾的气血,很快被吸干。
何况本来现在大乾内部就不稳当,到时候内外夹击,一定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