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431章 砖缝里的根还没断

第431章 砖缝里的根还没断(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清晨的宫道还泛着夜露的湿气,青石板上浮着一层薄雾。

苏锦黎披着素色斗篷,缓步而行,脚步不疾不徐,却每一步都落在砖缝之间。

她走得极慢,目光低垂,盯着脚下那一道道金砖接缝——昨日尚存的陶片、灶石、油纸包灰,已被铲去大半。

几名工匠跪在砖面旁,手持小凿,一寸寸刮削缝隙,动作机械而谨慎。

内务府的监工立在一旁,袖手冷眼,时不时呵斥一声:“挖干净些,别留残渣。”

苏锦黎站在三步之外,未出声,也未靠近。

她只是静静看着那被撬开的砖缝,像看着一道正在愈合又被人强行撕裂的伤口。

片刻后,柳氏提着一只竹筐快步赶来,热粥的香气随风散开。

苏锦黎抬手示意,柳氏会意,将一摞粗陶碗逐一摆在地上,盛满滚烫的米粥,置于施工处旁。

工匠们动作一顿,面面相觑。

“谁让你们放的?”监工皱眉上前,却被苏锦黎一个眼神钉在原地。

她不说话,也不走,只站在那儿,像一株生根的树。

终于,一名老工匠颤巍巍伸出手,捧起一碗。

他本想匆匆喝完便继续干活,可低头时,目光却猛地顿住。

碗底刻着几个细小的字——“爹,我在东华门吃上了”。

他的手抖了。

那是他儿子的名字。

三年前流徙途中饿死在官道边的孩子,临终前攥着他衣角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爹,我想吃口热的。”

他没读过书,不会写字,可这句话始终刻在他心里。

如今,竟出现在这只碗底,像是从坟土里长出来的话。

老工匠喉头滚动,一口热粥咽下,却呛得咳嗽不止。

他没哭,只是把碗举到眼前,看了又看,然后缓缓起身,走到刚挖出的一道砖缝前,轻轻将空碗倒扣进去,再用碎土掩实。

他一句话没说,背起工具袋,转身离去。

剩下的工匠沉默地看着这一幕。

有人低头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凿子,忽然觉得它重得拿不住。

一个年轻工匠放下工具,从怀里掏出一片碎碗,边缘焦黑,是他老家灶台崩裂时留下的。

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嵌进砖缝。

另一个接着掏出一小撮灰,包在旧布里,也埋了进去。

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阻止。

监工张了张嘴,最终退后两步,闭上了眼。

苏锦黎依旧站着,风吹动她的发丝,拂过眼角。

她没有笑,也没有动容,只是轻轻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什么。

与此同时,七王府偏殿。

萧澈倚在软榻上,面色苍白,唇色淡得近乎透明。

他刚咳过一阵,手帕收回袖中时已染了暗痕。

陆砚立于帘外,低声禀报:“亲王奏请重铺民议堂地砖,改用无缝琉璃,称‘以正宫规’。”

萧澈闭着眼,指尖轻叩扶手,良久,忽问:“宫中琉璃窑,烧一尺见方需几日?”

“七日。”陆砚答。

萧澈睁眼,眸光如刃,嘴角却扬起一丝极淡的笑:“那就让他们烧。你去传话,就说七王府愿捐千两银助工事——但每块砖上,必须印‘民食’二字。”

陆砚一怔。

他瞬间明白——这不是善举,是刺。

一旦朝廷公开接受一个“病弱闲王”的资助,且还是为一项由庶女发起、百姓参与的“乱制”铺路,其正当性便已在无形中动摇。

更讽刺的是,“民食”二字若真烙在琉璃砖上,日日踩踏,反倒成了最响亮的宣言。

“殿下是要逼他们收,还是拒?”陆砚低声问。

“都不重要。”萧澈轻咳两声,声音虚弱却笃定,“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怕了。怕这些砖缝里的东西,长成一片地。”

次日诏令更改:琉璃砖照烧,但须由民间集资承建,王府所捐列入“义款名录”。

百姓闻讯,哄然大笑。

街头巷尾皆传:“连羞辱他们都敢收,还装什么清高?”

而在凤仪宫深处,顾春和正为皇后诊脉。

皇后脸色依旧恹恹,拒饮外间粥食已有数日,只肯用御膳房特供的米浆,清淡无味,却坚持说是“洁净”。

顾春和不再劝,只取出一只无纹素陶碗,粗糙笨拙,毫无装饰。

她当着皇后面,从袖中倒出半勺“锅社”百家饭——那是各地百姓自愿捐出的一粒米、一口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糊。

她添热水搅匀,递上前:“此非施舍,乃臣妾私藏口粮,今愿与娘娘共食。”

皇后迟疑良久,终于接过,小心啜了一口。

那一刻,一股久违的暖意自胃中升起,腹中滞塞之气竟微微松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