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资本的暗战升级舆论的战场(2 / 2)
“如此跨越式的技术突破,其理论基础源于何处?为何在全球顶尖材料学期刊上,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前期研究脉络?”
“振华电子,一家崛起于香港的公司,其研发团队规模与投入,是否真的足以支撑如此复杂且前沿的技术体系?”
“有匿名业内人士透露,‘青龙’技术的某些特性,与某些‘敏感国家’长期研究的、受控的军用技术路线存在‘令人不安的相似性’。这是否意味着,存在未被披露的技术转移渠道?”
紧接着,美国《华尔街日报》在商业版头条跟进,标题更加直接:《振华电子:卓越合作者,还是技术风险的携带者?》文章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美方安全顾问”的观点,暗示与振华电子合作,可能面临“技术来源不清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牵连”,并刻意将振华电子与内地的“青禾”等项目进行模糊的关联性暗示。
德国、法国的一些主流科技和经济媒体也迅速被“喂料”,类似的质疑声浪开始在欧洲泛起。“技术来源不明”、“与敏感国家关系过密”如同两道精心调配的毒液,通过西方世界掌控的舆论机器,精准地射向振华电子的信誉核心。
其目的不言而喻:在技术层面污名化“青龙”,在欧洲及北美市场制造对振华产品的信任危机,动摇其合作伙伴的信心,为罗斯戴尔系厂商的反扑和欧共体的技术壁垒提供“民意”和“舆论”基础。
香港,振华电子总部公关危机中心。
萧亚轩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眼中布满了血丝,但她的脊背依旧挺直,眼神冷静如冰。面前的办公桌上,铺满了从世界各地传真回来的媒体报道摘要,上面用红笔圈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段落。
“罗斯戴尔终于动用了他们最擅长的武器之一——话语权。”萧亚轩对集结起来的核心公关团队说道,声音清晰而果决,“他们想把我们描绘成一个危险的、不可信任的‘他者’。我们不能被动辩解,那会陷入他们设置的议题陷阱。我们要反击,要重新定义这场讨论!”
她迅速启动了多管齐下的公关反击方案:
她亲自致电与振华关系密切的、以中立客观着称的《亚洲华尔街日报》和香港《南华早报》总编,安排了一场小范围的、非正式的“技术背景吹风会”。在会上,振华方面派出的技术专家(在严格限定范围内)展示了大量已申请的全球专利文件,强调了“青龙”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欢迎全球任何第三方权威机构,对‘青龙’技术进行检测和评估。”萧亚轩通过发言人对外表示,“技术的优越性源于创新的思维路径和不懈的研发投入,而非某些臆测中的‘神秘来源’。将技术问题政治化,是对科学精神的不尊重。”
她策划了一系列“开放日”活动,邀请包括西方媒体在内的全球主要财经和科技记者,参观振华电子在深圳和香港的现代化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经过安全筛选的区域)。让记者们亲眼看到训练有素的研发团队、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严谨的生产流程,用实实在在的硬件设施,击碎“研发投入不足”的谣言。
同时,她安排拍摄了一系列展现振华电子年轻工程师团队朝气蓬勃、专注于技术攻关的影像资料,通过友好的电视网络播出,塑造振华“锐意创新、开放透明”的现代企业形象。
这是反击中最具攻击性的一环。萧亚轩授意公关团队,通过几家立场相对独立、且对垄断资本素有批评的欧洲和亚洲媒体,释放出另一套叙事。
这些报道并不直接为振华辩护,而是将目光投向罗斯戴尔家族本身。它们回顾了罗斯戴尔家族在历史上,如何通过收购、打压、专利诉讼等多种方式,扼杀新兴技术公司,维持其在不同领域的垄断地位的“经典案例”。
一篇发表在颇具影响力的德国《明镜周刊》上的评论文章,标题意味深长:《当创新挑战了霸权:论市场竞争中的“规则”与“手段”》。文章并未点名振华与罗斯戴尔,但任何了解内情的人都能看出其指向。文章犀利地指出:“当固有的市场格局被打破,某些既得利益者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是动用一切资源,包括舆论的武器,去污名化、去妖魔化那些挑战者,以此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王座。”
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效果立竿见影。
虽然西方主流媒体的负面报道依然存在,但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更注重事实和技术的专业媒体,开始对“技术来源不明”的指控提出质疑,要求提出更确凿的证据。振华展示出的开放姿态和硬实力,也赢得了一部分中间派观察者的好感。而关于罗斯戴尔家族商业霸权的讨论,则巧妙地引导了一部分公众情绪,让人们开始思考,谁才是真正破坏市场规则的一方。
舆论的战场,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萧亚轩没有指望能一下子扭转所有负面报道,但她成功地制造了争议,打破了罗斯戴尔家族试图营造的“一言堂”。她将振华电子从被动的“被审问者”,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敢于挑战旧秩序的“创新者”形象。
这场舆论战,如同香港的金融攻防战一样,陷入了胶着。但萧亚轩知道,只要顶住了这第一波最凶勐的舆论污蔑,振华就在全球公众面前,站稳了脚跟。接下来,就是更漫长、也更考验耐力和智慧的拉锯。而她,以及她身后的振华,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