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私盐的利润(1 / 2)
“大人,这是八万两的银票。一为大人履新贺、二为将士茶水所费,草民人老智昏,一应照料,多有不周之处。唯有些许浮财,献于大人,或可为诸位将士买些茶水、酒水,以全草民地主之谊。”
茶足饭饱之后,蒋奇峰待到侍女清走残羹剩饭,并重新沏好茶水、端来点心后。知道该自己表现了,遂起身从怀中摸出一沓银票,恭敬地递到李斌面前。
有李斌此前的“敲打、提点”在,蒋奇峰倒也没玩什么弯弯绕绕的把戏,直接就是掏钱。
看着递到眼前的银票,李斌没有第一时间伸手接过,反而快速地在心里盘了一遍账:
鸣鹤盐场分东西两场,西场不临海,产盐以煎制法为主;东场临海,产盐以板晒法为主。
以煎制法为例,每灶朋合六家,即6户共为一灶。
通常一灶配备煮盐大锅4口,单锅出盐30-40斤,单次煎煮需花费7个小时,昼夜不歇,可连续煎煮三次。
理论上,一灶单月最高产量能达到14400斤,即小引盐72引。但实际上,受燃料、天气、设备耗材更换不及时等等因素的制约。
李斌仅以40%的比例,估算盐场的实际产能,也就是每灶的实际月产量在28.8引左右,每户4.8引。
单户实际年产量57.6引,远高于洪武二十三年,每丁岁办额盐十六引的规定。
丁口2996,以平均1.4丁为一户计算,整个鸣鹤场大致有灶户2140户。
岁办额盐7443引、水乡纳价灶盐1398引、滨海灶盐6040引。
其中,水乡纳价灶盐属于折色征收。也就是这鸣鹤盐场中,是有一部分灶户,实际上是不从事产盐工作的。
只是受灶户的户籍限制,他们原本应该完成的1398引生产任务,改为交钱代替。
换而言之,实际上鸣鹤场每年的生产任务,总计是13483引。
又因叶淇改革后,在制度上,每一引正盐,要搭配一引余盐的规定。每年鸣鹤场起运绍兴批验所的官盐,应为26566引。
去掉60户不产盐的水乡灶户,实际参与产盐的2080户,年计总产量在119808引上下。
减去基本等于给朝廷打白工的起运盐,平均每户每月可产私盐3.7引。
若每引私盐,卖于蒋奇峰这等盐商6-8钱,则每家灶户的月收入可以来到二两二钱至三两。
这个毛收入,再减去灶户们购置柴草等燃料的成本,最后净收入可以落到一两五左右,略低于江南地区普通织工的月入。
亦是一个在理论上,较为合理的价格区间。
只是如此一来...
“这八万两银子,多了点吧?若本官算得没错,这应当是你们这一拨慈溪私盐商贩,加在一块,一年的总利润了吧?”
李斌抬手点了点桌面,示意蒋奇峰先将银票放在桌上。
浙东产盐,本地的盐价并不高。在京师还要11文到20文左右一斤的盐,在浙东往往只需要6文出头。
换而言之,若以6钱一引计价,蒋奇峰这些私盐贩子的利润只有一倍。
把整个鸣鹤盐场的私盐都算上,年获利不过五万六千两左右。
虽然慈溪除了鸣鹤盐场外,还有龙头盐场以及毗邻慈溪,但属绍兴府余姚县带管的石堰盐场这两座在规模上,完全不比鸣鹤场逊色的大型盐场。
但私盐贩子,也肯定不止蒋奇峰这一拨人。
“慈溪自唐宋时起,便是浙东核心产盐区。私盐盗售,又是历朝历代屡禁不绝之事。即便蒋家主的买卖做得再大,在这地界上,怕是也难以称雄霸市吧?”
“大人...慧眼!”
眼见李斌直言不讳地将私盐盗卖一事挑明,蒋奇峰错愕之余,也着实没想明白李斌问这话的意思。
难道是嫌他们这八万两银子少了?
“慈溪本地,确实没有出现过一家独大之景。而草民等人,年利...有多有寡...全看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