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171章 碰撞与融合:海归与本土

第171章 碰撞与融合:海归与本土(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这种隔阂和潜在的摩擦,显然没有逃过杨主任的眼睛。他没有直接干预具体的技术争论,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具智慧的方式来引导。

一周后,杨主任特意安排了一次小范围的交流会,请来了所里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张教授。张教授是更早一批从美国归来的学者,已在所里工作近十年,成功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个重大项目,是海归与本土完美结合的典范,深受双方敬重。

交流会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张教授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分享了自己刚回国时遇到的类似困境。

“我刚回来那会儿,比你们还激进,”张教授笑着回忆,“满脑子都是我在斯坦福实验室的那一套,觉得国内的方法太‘土’。第一次项目讨论,我提出要用一种非常fancy(花哨)的优化算法,结果被老吴——对,就是吴工——问了几个关于算法收敛性和实时性的问题,当场就卡壳了。”

吴工也在场,闻言也笑了起来:“老张那时候可是憋得脸红脖子粗。”

张教授点点头,语气变得认真起来:“后来我明白了,不是我们的知识没用,而是要用对地方。国外的理论和方法是在他们的技术体系、工业基础上长出来的。我们直接搬过来,很可能水土不服。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刻理解我们自己的问题、约束和目标,然后,将国际前沿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库和参考系,‘嫁接’到我们自己的‘砧木’上,而不是试图把整棵大树都移过来。”

他看向林雪和徐航:“小林,你提到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很好,能不能先不追求大而全,尝试用它来解决我们FEcA中某个最棘手的、关于多故障点关联性的具体问题?小徐,3d堆叠暂时有困难,但异步电路的低功耗思想,能不能先在某个局部模块,比如时钟管理单元上,进行探索性的设计和验证?”

这番话,如同拨云见日。林雪和徐航意识到,问题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应用的策略和角度。他们需要完成从“知识的搬运工”到“问题的解决者”的角色转变。

与此同时,杨主任也在不同场合,向吴工、王工这样的本土骨干做工作:“老吴,老王,小林、小徐他们带来的新东西,可能一开始看着不接地气,但那代表了未来的方向。我们这些人经验丰富,能把握住可靠性这个底线。但他们能帮我们看到更远的地方。咱们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让他们试,甚至在可控范围内允许他们失败。他们踩坑的过程,也是我们整个团队学习、进步的过程。”

在杨主任和张教授有意识的“架桥”和引导下,团队的氛围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林雪不再执着于推行整套“洋模型”,而是虚心向吴工请教研究所过去项目中的数据特点和工程经验。她发现,吴工虽然不擅长复杂的数学理论,但对系统内在的故障模式和薄弱环节有着近乎直觉的深刻理解,这种经验同样宝贵。她开始尝试将贝叶斯网络中的一些核心思想,与FEcA的实践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更具针对性的混合分析方法,既提升了分析深度,又兼顾了可操作性。吴工看到她的调整和努力,态度也明显软化,开始更积极地与她讨论技术细节。

徐航则放下了“一步到位”的执念,接受了王工的建议,首先专注于对现有架构进行深度优化。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技术追求,他利用对底层算法的深刻理解,对处理器的调度策略和缓存机制进行了极具创造性的改进,在不大幅增加成本和复杂度的前提下,显着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同时,他也在工作之余,着手搭建一个小型的异步电路仿真平台,为未来的技术突破积累前期数据。王工看到他在“务实”领域展现出的能力,以及那份不忘前沿的探索精神,也对他刮目相看。

碰撞依然存在,但不再是隔阂与对立,而是变成了建设性的争论和互补。海归派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新的方法论,本土派则贡献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对国情的深刻洞察。融合,开始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团队的创新能力在磨合中悄然提升。

就在林雪和徐航逐渐在研究所找到节奏和方向的时候,一个来自南方、带着市场敏锐度和家族亲情色彩的电话,即将为他们打开另一扇观察中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窗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