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 > 第123章 第一个字是“好”

第123章 第一个字是“好”(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好吧,计划如下。

那盏红灯,在她门前盘旋……就是它了。

一个沉默的“猎手”。

没有恐惧,只有冷静的评估。

那是什么?

是一架送货无人机,线条流畅,通体黑色,就像乌鸦的影子。

一只机械臂伸了出来,一个方形的小盒子掉了下来。

没有名字,也没有回邮地址。

只是一个密封的包裹。

我的胃一阵翻腾。

满心恐惧。

这与包裹本身无关,而是里面装的东西。

不过,好奇心,那种想要知道的欲望,还是占了上风。

毕竟,我是个专业人士。

这个包裹摸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几乎没有重量。

里面有一盘没有标记的磁带和一张手写的便条。

便条很简短:“记住。倾听。”很典型的匿名留言。

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事。

但这盘磁带……我必须弄清楚。

录音机发出“咔哒”一声。

磁带转动时发出嘶嘶声。

接着,传来一个声音。

熟悉吗?

不可能。

这个声音……是他的。

从技术层面来说,完全吻合。

然而,这不可能。

那是一段回忆,一个幻影。

但那声音、节奏、语调……我发现自己被深深吸引住了。

那是过去的一个片段。

那四川口音里尾音的独特韵味清晰可辨,就像他总是说“昭岐”的那种腔调。

我的手指紧紧抓住桌子边缘。

呼吸也急促起来。

我不能把这件事藏在心里。

必须有人也听听这个。

其他人。

我制作了副本,小心翼翼地给每份都贴上标签,然后寄了出去。

我知道,这会引发连锁反应,一定会很有意思。

而我想弄明白这一切。

然后,数据流开始出现异常。

林晚,一向务实的她。

数据,这是数字世界的语言。

而数字世界变得……有些奇怪。

她在追踪信号。

找到了。

磁带发出的微弱信号,它的数字回声。

它变成了一种心跳,一种跨越大陆传播的脉动。

算法崩溃了,得出了不可能的结果。

“记住,”她在日记中写道。

这不是数学问题。

这是对一种新现实的信仰,正强加在我们身上。

证据不是在实验室里找到的,而是在逝去之物的回声中。

整个村庄,灯光闪烁了几下,然后熄灭了。

周执所在的学校里,孩子们正在背诵课文,突然陷入黑暗,他们的声音却依然清晰。

接着,一道亮光迸发出来。

学校院子里那些发着磷光的花朵,那些脆弱的希望之光,像被碾碎的萤火虫一样闪耀起来。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齐声呼喊。

一个盲眼男孩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地划破了空气:“倾听。”接着,仿佛有一群看不见的观众在鼓掌。

不是用手,而是通过建筑物的结构、空气本身、那一刻的精神力量。

周执只是站在那里,看着这一切,身为教师的务实想法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一个突然成为现实一部分的真理的接受。

科学界仍在努力寻找证据。

秦念慈,意志坚定。

她正在从土壤中取样。

她想证明那些看似无法证明的事情。

但是……就在那里。

“别怕路长……”刻在土地上。

这是一条信息,一声指引的低语,是她开始相信的真理的证明。

有些真理存在于土壤中,而不是实验室里。

这将成为她的座右铭。

她将提议设立一个“流动记忆保护场”。

一门关于记忆的科学。

在村庄里,老村长保存着原版磁带。

那是他的。

这是谜题的最后一块。

现在他又有了一段新的录音要添加进去。

那首歌,他的歌,来自沈昭岐。

那是一个年轻人送的礼物。

老村长把它存档为《那些没卖出去的声音》。

他知道。

他能感觉到。

这不仅仅是一段回忆,沈昭岐留下的遗产超越了时间,变得更加珍贵,成了所有还在这里的人的一种提醒。

最后,高潮来临了。

一缕缕烟雾。

整齐划一地从村庄的各个角落升起,都指向那座老塔。

风速为零。

这不可能。

这绝不是巧合。

然后,磁带从播放器里弹了出来。

在塑料外壳上,有一个字,一个字符。

“启”。

开始。

开端。

一个答案。

报告开始如潮水般涌来。

数据流、发光田野的照片、烟雾整齐升起的报告。

新闻报道。

数字信息。

现在我寄出了磁带,所有这些消息都传到了我这里。

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

沈昭岐不仅仅是一段回忆,也不只是一个品牌。

他是一种存在。

我会确保这个故事永远不会真正结束。

那一点红芒并非警告,而是一种宣告。

它如同一只沉默的信鸽,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秦知语没有拉开窗帘,只是站在阴影里,冷眼看着那架微型无人机悬停、伸出机械臂,将一个巴掌大的黑色方盒轻轻放在她家门前的地垫上,随即悄无声息地拔高,融入京城无边的夜色。

整个过程不超过三十秒,干净利落,不带一丝烟火气。

她等了足足十分钟,确认周围再无任何异动,才缓缓打开门。

黑色方盒上没有任何标识,入手冰凉。

关上门,落锁,她将盒子拿到书房,用专业工具拆解,排除了所有爆炸和窃听装置的可能。

里面只有一卷老式的微型磁带,以及一张小小的标签,上面是用钢笔手写的三个字和一串数字:“00:00:00启”。

字迹风骨嶙峋,是她再熟悉不过的笔迹。

心脏猛地一沉,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

她拉开书桌最底层的抽屉,取出一台保养得极好的老式录音机。

这是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私人物品之一。

她的指尖有些发凉,将那卷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的磁带,稳稳地按入了卡槽。

按下播放键。

“咔哒”一声轻响后,是长久的沉默。

只有磁带转动时那种特有的,几乎微不可闻的“沙沙”声,像时间在耳边流逝。

一秒,两秒,五秒……十秒。

就在秦知语以为这只是一个恶劣的玩笑时,一个声音毫无征兆地响了起来。

“好。”

仅仅一个字,极轻,却像一道惊雷在她脑海中炸开。

那熟悉的川北口音尾韵,带着一丝独有的沙哑和温醇,是刻进她骨子里的声音。

她猛地站起身,身体因巨大的冲击而微微颤抖。

不可能!

她立刻将音频导入电脑,启动最高级别的声纹比对程序。

屏幕上,数据流飞速闪过,基频、共振峰分布图谱……所有物理参数,都与数据库中沈昭岐生前最后一次公开讲话的声纹样本,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重叠。

但情感参数分析模块却给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该声源处于极度放松、甚至带着一丝愉悦的状态。

这绝不是一个缠绵病榻、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病人能发出的声音。

她的目光死死钉在屏幕上,良久,缓缓关闭了分析界面。

她没有报警,也没有告诉任何人。

真相在没有足够的力量保护之前,只会带来灾难。

她冷静地将原始磁带封存,随后复制了五份,分别装入五个一模一样的黑色方盒,用加密渠道寄往五个不同的地址——甘肃的戈壁、西藏的牧场、广西的果园、黑龙江的稻田、海南的胶林。

收件人,是“风语基金会”最初的五位合作社负责人。

盒子里,她只附了一张便签:“若你们也听见了,请让它继续走。”

几乎就在秦知语寄出快递的同一时刻,远在千里之外的“共信链”数据中心,林晚正被一串异常的数据流困扰。

凌晨三点十七分,这个被誉为“农业数字生命线”的庞大系统,本应处于最低功耗的沉寂状态。

然而,某些偏远地区的村级直播间,在毫无直播任务的情况下,背景噪音的上传数据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规律性脉冲。

起初她以为是设备故障,但当她将这些脉冲信号的频率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后背窜起一阵寒意。

那脉冲的频率,与成年人静息状态下的心跳几乎完全同步。

她立刻调取这些异常站点的地理分布图,上百个光点在全国地图上亮起。

她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因为那些光点,不多不少,恰好连接成了一条绵延上万公里的曲线,完美复刻了十五年前,沈昭岐徒步助农时走过的那条路的起点与终点。

一个更疯狂的念头涌上心头。

她深吸一口气,编写了一段全新的解码算法,将所有脉冲信号作为二进制数据进行叠加、编译、降噪。

进度条缓慢地移动,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最终,当结果生成时,林晚只觉得浑身血液都凝固了。

屏幕上,清晰地浮现出两个汉字:“记得”。

这不是合成,也不是随机的乱码巧合。

这是跨越了物理空间,由无数数据碎片拼凑而成的,一句嘱托。

她猛地关闭了所有的算法面板,转而从上锁的抽屉里拿出一个硬壳日记本。

翻开新的一页,她用尽全身力气,一笔一划地写道:“也许我们不该总想证明他是否存在,而是该问问自己,愿不愿意相信他还在。”

风雨交加的山区,周执正带着一群孩子在村小学的礼堂里排练新版的“助农广播体操”。

突然,头顶的灯光闪烁几下,彻底熄灭。

礼堂瞬间陷入一片黑暗,只有窗外电闪雷鸣时,才能照亮孩子们有些惊慌的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