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 > 第20章 风暴前夜:沉默的群山

第20章 风暴前夜:沉默的群山(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立即下令,以原装甲营残存骨干为基础,抽调各步兵团机灵、有文化的官兵,迅速扩编组建一个加强坦克团和一个自行火炮营。要求苏联顾问和技术人员,与“猎犬”分队选拔出的学习尖子一起,组成“种子教官队”,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尽快将操作和维修技术普及下去。

训练场再次沸腾起来,但这次的喧嚣中,多了坦克引擎的咆哮和火炮试射的轰鸣。官兵们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白天围着装备转,晚上抱着技术手册啃,睡觉说梦话都在背数据、练操作。

然而,装备的更新仅仅是第一步。林文澜思考的,是更深层次的战术变革。他将营以上指挥员集中起来,结合秃鹫岭战斗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新装备的特点,展开了一场关于“诸兵种合同战术”的大讨论。

“以前咱们是‘步兵冲,炮兵轰,步兵冲完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林文澜用形象的比喻开场,“简单有效,但代价大,效率低。现在,我们有了坦克,有了自行火炮,有了更可靠的通讯工具,就不能再这么打了!”

他要求各级指挥员,必须学会在进攻中,指挥坦克为步兵开路、拔点,步兵则为坦克扫清反坦克火力、提供侧翼掩护;防御中,要学会将坦克和自行火炮作为机动火力点,配合步兵固守要点,实施反冲击。通讯保障、工兵破障、后勤补给,都必须围绕新的作战模式进行重组和演练。

这是一场头脑风暴,是对传统作战思维的一次猛烈冲击。讨论异常激烈,甚至不乏争论。但林文澜鼓励这种争论,他认为,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新的战法才能孕育成熟。

就在部队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换脑”和“换装”之时,谈判桌上再次传来了微妙的信息。由于志愿军在整个战线上愈发稳固的防御和局部反击展现出的韧性,以及国际舆论的压力,美方似乎又放缓了大规模进攻的步伐,重新回到了谈判的试探阶段。停战谈判的代表们,再次坐到了板门店那张长条桌旁。

战与和的迷雾,再次笼罩战场。但这迷雾,并未让林文澜有丝毫松懈。他深知,谈判桌上的进退,完全取决于战场上的得失。敌人此刻的“和谈”姿态,更像是一种缓兵之计,或者是在为更大规模的进攻争取时间和创造有利条件。

果然,一个月后,一份标着“绝密·特急”的电令,由志司司令员亲自签发,送到了林文澜手中。

电令的内容,让久经沙场的林文澜,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与激动。

总部决定,以第十三兵团为核心,整合东线部分精锐部队,组建一个具有高度机动性和突击能力的“装甲机械化突击集群”!其核心任务,不再是单纯的阵地防御或局部反击,而是在未来可能的战略反攻或决定性战役中,担任战役穿插、分割包围敌重兵集团的“铁拳”和“尖刀”!

电令要求林文澜,立即着手制定详细的编组和训练方案,总部将倾注资源,优先保障该集群的装备和人员配备。同时,电令也明确指出,此集群的建设和存在,为最高机密,代号——“利剑”。

捧着这份沉甸甸的电令,林文澜走出指挥部,眺望着远方在晨曦中沉默矗立的群山。山风猎猎,吹动着他早已斑白的鬓角。

他知道,一场远比长津湖更加宏大、也更加艰险的征程,已经拉开了序幕。他手中的这支军队,即将迎来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而他和他的将士们,将要驾驭着钢铁的洪流,去冲击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联盟所构筑的现代化防线。

风暴,正在寂静中积蓄着毁天灭地的力量。而他和他的“利剑”集群,注定将成为这场风暴中最耀眼,也最危险的那道雷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