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 > 第22章 雷霆试锋:撕裂的防线

第22章 雷霆试锋:撕裂的防线(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飞虎山”战斗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但其带来的冲击波却在“利剑”集群内部和志司高层持续回荡。一份份详尽的战斗报告、经验总结,以及苏联顾问略带保留的评价,被摆在了林文澜的案头。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更多的是对暴露问题的清醒认识和刻不容缓的改进压力。

林文澜没有给部队任何庆功的时间。他下令,所有参与“飞虎山”战斗的单位,从营连干部到坦克车长、步兵班长,全部集中到训练基地,进行一场被他称为“刮骨疗毒”式的战斗复盘。

复盘会开得异常“火爆”,甚至可以说是尖锐。没有虚与委蛇的客套,只有直指要害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一突击营,坦克连冲击速度失控,脱离步兵掩护,导致一辆t-34损失!这是指挥员贪功冒进,还是协同纪律执行不力?”

“摩托化步兵连,在遭遇敌残余火力点时反应迟缓,未能及时跟进清扫,拖累了整个进攻节奏!平时的步坦协同训练是怎么搞的?”

“自行火炮排,首轮打击效果良好,但后续火力支援转换慢,未能有效压制敌纵深迫击炮阵地!”

“通讯!关键时刻还是有杂音,有延迟!这要是在大规模突击中,就是灾难!”

一个个问题被毫不留情地摆在台面上。被点名的单位主官和当事人,脸红脖子粗,有的奋笔疾书记录,有的忍不住出声辩解,但很快就被更具体的数据和战场细节反驳回去。王铁柱作为第一突击营的临时负责人,更是承受了最大的压力,他站在沙盘前,一遍遍地还原着当时的指挥决策和部队动态,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

林文澜全程沉默地听着,只在关键处插话追问,或者引导争论方向。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要让所有人都疼,都要记住这次“磕磕绊绊”的胜利背后隐藏的致命风险。

“都吵够了?”等到争论声稍歇,林文澜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整个会场瞬间安静下来,“吵,说明大家还在意,还想把这支部队搞好。但光吵没用!我们要从这次‘摔跤’里,学会怎么走得更稳,跑得更快!”

他走到沙盘前,拿起代表坦克和步兵的模型:“问题根源在哪里?我看,一是对新装备的性能边界不熟悉,二是对合成战术的理解还停留在纸面上,三是各级指挥员,包括我,对指挥这样一支部队缺乏经验!”

他目光扫过全场:“从现在起,训练强度加倍!针对性强化步坦协同、空地协同、炮坦协同!所有战术预案,必须推演到每一个细节!指挥员要学会看地图、算时间、用电台!我要的是能在炮火连天中,把坦克、步兵、炮兵拧成一股绳的指挥员,不是只会喊‘跟我冲’的猛张飞!”

一场更加贴近实战、更加严苛的训练风暴在隐秘山谷中掀起。白天,坦克轰鸣,步兵在扬尘中与铁甲巨兽反复演练着进攻、防御、转移。晚上,指挥所里灯火通明,各级指挥员围着地图和沙盘,进行着无休止的推演和答辩。林文澜甚至引入了“蓝军”模拟机制,让杨文涛的“猎犬”分队扮演美军,用尽各种手段干扰、迟滞“利剑”的演练,逼着他们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就在“利剑”集群在自我淬炼中艰难提升之时,外部的战争阴云以更快的速度积聚。前线侦察和多渠道情报汇总显示,美军主力装甲部队,包括其号称“王牌”的骑兵第一师装甲团,正大规模向驿谷川、科湖里一线开进。大量的工程部队在加固道路、扩建机场,囤积作战物资的规模远超以往。种种迹象表明,敌军策划已久的大规模春季攻势,已如箭在弦上。

志司指挥中枢内,气氛空前紧张。绝不能让敌人从容完成进攻准备,必须主动出击,打乱其部署,挫伤其锐气!经过反复权衡和激烈争论,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最终被确定:在东线中部,以初步成型的“利剑”装甲突击集群为主攻拳头,配属强大的炮兵和工程保障力量,发起一场代号“雷霆”的大规模战术反击。首要目标,撕裂美军刚刚建立、尚不稳固的“密苏里”防线,歼灭其前沿突出部的装甲突击集团一部,迫使敌人推迟或改变其进攻计划!

作战命令和初步方案被秘密送达林文澜手中。看着地图上那需要突破的、标满了敌军防御工事和预设阵地的狭窄走廊,以及后方可能增援的敌军装甲部队标识,林文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不再是“飞虎山”那样的连级试探,而是一场师级规模、真刀真枪的装甲对决!“利剑”这柄刚刚铸出雏形的剑,第一次出鞘,就要面对最坚硬的盾牌。

“没有退路。”林文澜召集核心指挥员,目光坚定,“这是我们‘利剑’的成人礼,也是决定东线战局走向的关键一仗!打好了,我们能赢得至少半年的战略主动;打不好……后果不堪设想。”

“雷霆”行动的准备在绝密状态下紧锣密鼓地进行。详细的作战计划被反复修订,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准。炮兵群进行了多次转移和伪装阵地演练;工程兵部队秘密前出,侦察地形,准备抢修道路和架设浮桥;后勤部门绞尽脑汁,筹划着油料、弹药的隐蔽前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