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 > 第26章 深蓝的召唤:走向合成之路

第26章 深蓝的召唤:走向合成之路(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内部的整训在一种混合着荣誉后的反思与触及筋骨的阵痛中进行着。林文澜推行的“降温”和“从严”政策,起初确实让部分习惯了胜利欢呼的官兵感到不适,但当那些血淋淋的伤亡数字和苏联顾问尖锐的评估意见真正摆在面前,当一次次贴近实战、暴露问题的对抗演练让人汗流浃背时,浮躁的情绪逐渐被一种更沉静、更务实的态度所取代。部队开始真正沉下心来,咀嚼“雷霆”之战的得失,弥补那些用生命代价换来的教训。

就在这埋头苦练的阶段,一份来自最高统帅部、标注着“绝密·深思”的文件,被专人送到了林文澜手中。文件的标题是《关于未来战争形态与我军建设方向的思考》。这并非一份具体的作战命令或编制表,而是一篇极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宏观论述。

林文澜在指挥部那间安静的矿洞里,就着昏黄的煤油灯,逐字逐句地研读着。文件并没有过多重复军队机械化、装甲化的必要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它论述了航空技术、导弹技术、电子技术乃至核子技术飞速发展可能给战争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它强调了未来战争将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是陆、海、空、天(虽然此时“天”还主要指高空)、电(电磁频谱)多维空间的立体较量;它指出,单一军兵种的强大无法决定战争胜负,诸军兵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合成化”,才是建设强大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必由之路。

文件中的一些观点,如“制空权将直接影响地面战役的成败”、“电子战将成为无形战场,决定信息获取与指挥畅通”、“后勤保障将不再是简单的粮草运输,而是涵盖油料、弹药、配件、技术支持的复杂系统工程”,如同道道闪电,劈入了林文澜的脑海,将他之前许多朦胧的思考瞬间照亮、串联起来!

“合成化……”林文澜放下文件,喃喃自语,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意识到,“利剑”集群目前的装甲突击模式,仅仅是“合成化”的初级阶段,是陆军内部的步、坦、炮、工协同。而真正的未来,要求的是陆军与空军、与防空、与通信、与后勤等各个领域更深层次、更无缝隙的融合!这不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革新,而是涉及军队编制、指挥体制、人才培养、后勤保障等全领域的、一场深刻而复杂的革命。

这份文件,像是一张模糊却指引着星辰大海的航海图,让他看到了比“雷霆”之战更宏阔、也更艰难的征程。

几乎与此同时,在“利剑”集群新组建的教导大队里,另一场静悄悄的“转型”也在进行。王大柱挂着拐杖,站在一群刚从国内补充来的、满脸稚气却对坦克充满好奇的新兵面前。他被任命为装甲兵战术教官,负责传授基础的坦克驾驶、射击和战场生存经验。

然而,教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些新兵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接受新知识快,但也常常提出一些让王大柱这个“经验派”难以回答的问题。

“王教官,为什么t-34的炮弹飞行时间计算要查表?不能像高炮那样有个简单的计算公式吗?”

“教官,您说的利用地形起伏接近敌人,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坡度选择和速度控制的量化标准?”

“电台呼叫的规范用语,能不能再简化一点?战场上情况紧急,太长容易出错……”

面对这些问题,王大柱有时会被问住。他习惯于“凭感觉”、“靠经验”,这些都是他在血与火中用生命代价换来的,无比珍贵,但却难以系统化、理论化地传授。他意识到,未来的战争,不仅需要不怕死的勇士,更需要懂技术、善思考、能创新的“智慧型”士兵。这对他自己,也是一次知识和理念的升级挑战。他开始一边教学,一边拼命自学文化知识和基础理论,常常熬夜到很晚,啃着那些对他而言如同天书般的教材。

就在林文澜深入思考“合成化”内涵,王大柱努力适应新角色之时,来自志司的一道新命令,将“合成化”的实践推上了一个更迫切的台阶。情报确认,美军正在大规模增援其驻朝鲜的航空力量,并可能装备了新型的空对地火箭弹和燃烧弹,其旨在彻底切断志愿军后勤命脉的“空中绞杀战”有升级和变本加厉的趋势。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志司决定,以第十三兵团和“利剑”集群的经验为基础,试点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个野战防空旅!该旅将整合高射炮、高射机枪、探照灯、雷达(少量进口的苏制早期预警雷达)以及对空观察哨等多种力量,形成区域防空能力,重点掩护交通枢纽、指挥中枢和部队集结地域。

这个试点任务,毫无悬念地再次落在了林文澜的肩上。

命令传来,“利剑”集群内部又是一阵不小的波澜。刚刚熟悉了装甲突击的节奏,现在又要接手完全陌生的防空领域?很多军官感到措手不及,甚至有些抵触。

“司令员,咱们是陆地上的猛虎,这突然要管起天上的事情,隔行如隔山啊!”一位坦克团长直言不讳地抱怨。

“是啊,高射炮、雷达,这些玩意儿咱们见都没见过,怎么搞?”

林文澜理解下属的困惑,但他态度异常坚决:“不懂就学!没见过就看!敌人的飞机不会因为我们不懂就不来轰炸!防空,就是未来合成作战中,我们陆军必须补齐的一块关键短板!这个任务,是挑战,更是机遇!是我们向着真正‘合成化’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他立即行动起来。一方面,向总部紧急请求调配防空专业干部和技术骨干,联系苏联顾问提供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在“利剑”集群内部进行动员和选拔,抽调有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强的官兵,转入防空单位。同时,他要求司令部参谋人员,立即开始研究将防空火力纳入现有作战体系的方案,思考如何在高射炮的火力圈内,安全地组织和实施装甲部队的机动与突击。

一时间,第十三兵团的驻地里出现了奇特的景象:一边是坦克引擎的咆哮和履带碾过训练场的轰鸣,另一边是新设立的高射炮阵地上,官兵们围着那些昂首向天的细长炮管,听着技术员讲解着射表、航路捷径、提前量等陌生术语;雷达天线在隐蔽处缓缓转动,屏幕上闪烁的微弱光点,牵动着操作员紧张的神经。

王大柱在教导大队也接到了新的教学任务——为防空旅新组建的雷达操作和通讯保障分队,讲解坦克部队在战场上的机动规律和对空防护需求,帮助这些“守天”的战友更好地理解他们所要保护的地面目标。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不得不再次拿起书本,学习基础的防空知识。

陆军、装甲兵、防空兵、电子对抗(雏形)……多种元素开始在这片曾经相对单纯的土地上汇聚、碰撞、尝试融合。这条“合成化”之路,注定布满荆棘,充满了知识壁垒、体制摩擦和理念冲突。但林文澜知道,这是大势所趋,是这支军队在未来残酷的战争中能否生存、能否取胜的关键。

当他站在指挥部门口,看着远处坦克扬起的尘土与高射炮指向的蓝天,听着电台里不同兵种单位进行协同演练的呼叫,一种历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和他所带领的这支队伍,正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试图将陆军的触角,伸向那片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深蓝天空,去编织一张属于中国军人自己的、空地一体的立体防线。

而他也隐约感觉到,就在他们艰难地尝试整合羽翼之时,在更广阔的海天之际,由更先进科技和更庞大工业实力支撑起的风暴,正在加速酝酿。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充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