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我在唐朝斩妖那些年 > 第226章 新政波澜

第226章 新政波澜(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秦昭正式摄政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朝堂之上,经历了一场血腥清洗后,留下的官员们噤若寒蝉,在最初的惶恐过后,更多的是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这位新任主宰的施政风格。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秦昭并未急于推行什么惊天动地的改革,也未大肆安插亲信。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稳定。

以张说、宋璟为首的政事堂,在提交了涉案官员的处理意见和新任官员的推荐名单后,惊讶地发现,秦昭几乎全盘采纳,只对少数几个明显能力不足或背景过于复杂的人选提出了异议,换上了几位资历、能力都无可挑剔,且相对中立的官员。三省六部的运转,在短暂的停滞和人员更替后,迅速恢复了正常。

同时,由靖安司和户部联合主导,对在叛乱中受损的百姓进行抚恤和安置,减免了长安及周边州县部分赋税,以安抚民心。雷万春坐镇金吾卫,联合王忠嗣留下的部分精锐,将长安城防经营得铁桶一般,宵小绝迹,治安甚至比叛乱前更好。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然而,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半月后,镇国公府,书房。

秦昭正在翻阅杜蘅送来的最新情报汇总。北境已基本平稳,契丹、奚族遣使送来降表贡品,姿态放得极低。西边吐蕃见大唐内乱迅速平定,也暂时收敛了爪牙。但寂灭圣教的线索,在长安城内似乎彻底断了,那些被俘的教徒要么所知有限,要么神魂中被下了禁制,一触及核心秘密便会自毁。

“看来,他们在长安的根系,比我们想象的更深,或者……他们转换了活动方式。”杜蘅沉声道。

秦昭放下卷宗,目光落在另一份报告上。这是关于各地藩镇和世家门阀近期动向的汇总。表面上,各地节度使和世家都送来了恭贺他摄政的表彰,言辞谦卑,但暗地里,小动作不断。尤其是几个实力雄厚的藩镇,如河北的安禄山(此时尚未登上前台,但势力已显)、陇右的哥舒翰等,其辖区内赋税、兵员调动,皆有些异常。

“树欲静而风不止。”秦昭淡淡道,“他们是在试探本公的底线。”

“国公爷,是否要警示一番?”杜蘅问道。

“不必。”秦昭摇头,“眼下以稳定为先。只要他们不明着反,些许试探,暂且记下。”

他深知,此时帝国经不起另一场大规模的内乱。攘外必先安内,这个“安”,不仅仅是平定叛乱,更是要逐步收回旁落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契机。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通报,宰相张说、宋璟求见。

两位老臣进来后,神色都有些凝重。

“国公爷,”张说拱手道,“今日政事堂收到数份联名上书,皆是为……为太子殿下陈情。”

“哦?”秦昭抬眸,示意他继续说。

“上书者多为清流御史及部分东宫旧属,”宋璟接口道,语气带着一丝无奈,“他们言道,太子殿下虽有过失,但毕竟乃国之储君,陛下仅此嫡子。如今陛下病重,太子长期圈禁,恐非国家之福,有动摇国本之嫌。请求国公爷……释放太子,准其参与朝政,以安天下之心。”

秦昭闻言,脸上看不出喜怒。李瑛被圈禁后,其残余的势力自然不会甘心,利用“国本”这个大义名分来试探、反扑,在他意料之中。

“二位相公之意如何?”秦昭问道。

张说与宋璟对视一眼,张说道:“国公爷,太子殿下确有过错,但废立之事,关乎国体,不可轻动。如今朝局初定,若在储君问题上再生波澜,恐予外敌可乘之机。或许……可稍作让步,准许太子在别苑读书,偶尔出席一些不涉机要的典礼,以示安抚?”

他们这是老成谋国之言,希望以妥协换取稳定。

秦昭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理解张说二人的顾虑,但他更清楚,对某些人而言,妥协只会被视为软弱。

“太子御下不严,识人不明,更曾勾结妖邪旧部,袭击朝廷要害部门。此等行径,若非本公及时赶回,后果不堪设想。”秦昭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圈禁思过,已是看在陛下与皇室颜面上。参与朝政?绝无可能。”

他目光扫过张说和宋璟:“至于国本……陛下尚在,谈何动摇国本?若有人以此兴风作浪,其心可诛。二位相公回去告诉那些上书之人,安分守己,各司其职,才是为臣之道。若再有人妄议储君,结交宫禁,休怪本公……不讲情面。”

最后四个字,带着一丝冰冷的杀意,让张说和宋璟心头一凛。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摄政,心意已决,绝不会在原则问题上让步。

“是,老夫明白了。”张说躬身应道,不再多言。

送走两位宰相,秦昭对杜蘅道:“查一查,这次上书的背后,除了那些看不清形势的东宫旧人,还有谁在推波助澜。”

“是。”杜蘅领命,顿了顿,又道:“国公爷,还有一事。关于各地藩镇赋税和兵员的问题,政事堂几位相公商议后,提出了一个‘渐进削藩’之策,想请您过目。”

他呈上一份奏书。

秦昭打开一看,里面提出的策略相对温和,主要是通过调整节度使任期、派遣监军、逐步收回地方财政和人事权等方式,慢慢削弱藩镇权力。这符合目前稳定的大局。

“可。着政事堂细化章程,逐步推行。先从那些实力较弱、或与此次叛乱有牵连的藩镇开始。”秦昭批复道。

处理完这些政务,秦昭起身,走到窗边。镇国公府的书房位于高处,可以俯瞰小半个长安城。暮色渐临,万家灯火次第亮起,这座巨城正从创伤中慢慢恢复生机。

但他的心神,却有一部分始终系在南方,系在那片神秘而危险的归墟之海,以及那阴魂不散的寂灭圣教身上。朝堂的争斗,权力的平衡,对他而言,更像是通往更高层次道路上必须处理的琐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