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暮色中的密函与远方的交流(2 / 2)
李君被他这“老人家”的称呼弄得哭笑不得,刚想说什么,却突然想起了另一件重要的事。他收敛了脸上多余的表情,重新变得严肃起来,问道:“对了,说到这个元旦晚会的事情,现在节目那边,应该除了夏语这个……潜在的、不知真伪的问题之外,没有别的问题了吧?”作为学生会主席,他必须确保这场全校瞩目的活动万无一失,“还有,晚会当天现场的秩序维持,那一块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了?跟你对接的,是文学社的那个……沈辙对吧?跟他对接工作,有没有什么困难啊?”他将话题引向了更实际的工作层面。
提到沈辙,苏正阳的表情变得有些微妙。他点了点头,肯定道:“嗯,是沈辙。没有,他那边没什么困难。”他先给出了结论,然后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沈辙那个家伙,能力是确实不错的。话少,交代他的事情,都能条理清晰、不打折扣地办好,执行力很强。”
李君敏锐地捕捉到了他语气里的那丝犹豫,追问道:“就是什么?”他喜欢听完整的评价,尤其是这种带有转折的。
苏正阳抓了抓自己打理得还算整齐的头发,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汇来描述那种感觉,他想了一会儿,才继续道:“就是……那个家伙,怎么说呢,有点过于……不会变通了。”他试图解释得更清楚,“他的行事风格,就像是用最标准的尺子画出来的直线,精确,但没有任何弧度。你告诉他什么,他就做什么,其他多一点他都不会去动脑子,或者说,不愿意去改变。很固执,原则性强得有点……不近人情。”
李君微微皱起了眉头,有些不解地问道:“什么意思?你交代的事情,他做好不就可以了吗?我们需要的是执行力,难道还需要他额外去发挥什么吗?”在他看来,能完美执行命令的下属,就是好下属。
苏正阳努力地比划着,试图让李君明白他的感受:“意思就是,他只会严格按照你指令的字面意思去执行,不会说举一反三,也不会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比如说,你明确跟他说,‘沈辙,你带五个人,负责维持会场A区入口的秩序,防止拥堵和混乱。’他就真的只带五个人,死死地盯着A区入口,确保那里没人挤成一团。其他的,比如有观众问他‘b区怎么走?’、‘这个座位号在哪里?’他甚至可能直接回答‘不清楚,请询问其他工作人员’或者‘请查看指示图’。他真的就只做你明确指令的那一部分,多一分都不会涉足。你说这是不是固执?”他的语气里带着点哭笑不得的意味。
李君听着苏正阳的描述,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划动着,反复思考着对这个沈辙的评价。一个能力很强,但缺乏灵活性,坚守边界到近乎刻板的副社长?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组合。他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好奇:“这个沈辙,在文学社里,是做什么职位啊?”他需要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人。
苏正阳对此显然做足了功课,立刻回答道:“是副社长。主要负责社内纪律和一些规章制度的执行,有点像……我们学生会的纪检职能在文学社的映射。”
李君继续追问,试图理清文学社的权力结构:“夏语是社长,他是副社长?就他一个副社长?”
“不不不,”苏正阳连忙摇头解释,“文学社现在有两个副社长。一个是沈辙,主要负责内部管理、纪律和工作进度的监督,算是‘纠偏’和‘保障’的角色;另一个是顾澄,一个女孩子,主要负责对外联络、活动协调还有……嗯,最重要的是,她掌管着文学社的经费。据说性格很温和,善于调解,是凝聚共识的好手。这是夏语接手社长后,才逐渐明确分工出来的。以前陈婷那届,两个副社长基本都是听社长安排,分工没那么细致。”
“哦?”李君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惊讶,他身体不自觉地前倾,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那文学社的资金经费,是谁负责?夏语吗?”他原本以为,以夏语那种强势且有领导力的性格,必然会牢牢掌控财政大权。
苏正阳再次摇头,给出了一个让李君意外的答案:“不是,就是刚才说的那个顾澄负责。夏语本人,据我了解,是完全没有直接管理文学社经费的。”
李君脸上露出了饶有趣味的神情,他轻轻敲着桌面,像是在品味这个消息背后的含义,甚至露出了一丝玩味的笑容:“哦?夏语竟然没有执掌文学社的财政大权?这个就有点让我意外了?”他回想起之前与夏语为了多媒体教室使用权而激烈争论的场景,那个眼神坚定、寸步不让的学弟,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初他跟我据理力争,非要争那个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权,用来播放电影增加社团收入,我以为他那么拼命,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掌控社团的经费呢。”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注意到这个高一新生的“厉害”之处。
苏正阳笑了笑,解释道:“他跟您争那个播放权,确实是为了增加文学社的经费来源,但是他个人,是从来不碰社团的经费的。所有经由他提议或批准的收入和支出,他都会要求光明正大地记录、公开,而且,我听说他还会定期在社内会议上,公开审核并告知所有社员经费的具体使用去向,做到了完全的透明化。”
李君听后,沉默了片刻,手指摩挲着下巴,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这确实超出了他对于一个高中生社团领袖的普遍认知。“这倒是个奇怪的行为,”他喃喃道,像是在自言自语,“年纪那么小,刚刚高一,竟然可以对金钱没有任何贪恋和掌控欲?是他家境优渥,根本看不上这点小钱?还是他另有更深的想法,比如……避嫌,或者想要建立一种更制度化、更健康的社团管理模式?”他发现,自己似乎从未真正看透那个叫夏语的学弟。
苏正阳倾向于更简单的解释,他说道:“我猜应该是夏语看不上文学社的那点经费吧。您可能不太清楚,之前陈婷管理文学社的最后时期,不是闹过一阵经费危机吗?好像是为了按时出版那一期的社刊,资金缺口不小,陈婷迫不得已,自己垫付了一部分印刷费用。我听说,夏语接手后,第一时间就想办法,可能是动用了自己的钱,先把这笔费用还给了陈婷。而学校财务处那边,那笔早就申请了的出书费用,据说是直到最近骆校长出差回来之后,才签字批复了下来。”他补充了这个不为人知的细节。
李君脸上再次浮现出惊讶的神色:“哦?还有这样子的一个小插曲啊?我竟然不知道。”他发现,自己对文学社内部事务的了解,远不如苏正阳这个“八卦收集站”。
苏正阳有些得意地笑了笑,压低声音道:“这个事情,在文学社里面,知道的人都不多。估计只有高二那个陈婷社长,以及当时几个核心的高二年级的文学社骨干才知道。夏语这一届的高一干部里面,我估计,除了沈辙、顾澄那三个主要负责人,其他部长级别的可能都不清楚。所以我才更加觉得,夏语应该是家境确实不错,所以才能如此轻易地拿出这笔钱,并且对社团的日常经费毫不在意。”他的推理听起来合情合理。
李君苦笑着摇了摇头,心里那种对夏语“看不透”的感觉更浓了:“既然如此,他当初为什么还要为了那个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权,跟我争得面红耳赤,寸步不让?他明明不在乎那点钱。”这看似矛盾的行为,让他难以理解。
苏正阳耸了耸肩,给出了一个他认为最合理的解释:“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公私分明’吧?在他看来,为社团争取应得的利益,是社长的责任和义务,与他个人是否缺钱无关。毕竟,主席,”他适时地拍了个马屁,虽然听起来更像是陈述事实,“您不也一样吗?虽然您家里……嗯,条件也很好,但从我认识您以来,为了学生会的整体利益,您不也一样跟老师们据理力争,寸土不让吗?”
李君觉得苏正阳说的确实有道理,但被他这么直白地说出来,脸上还是有些挂不住,他不满地瞪了苏正阳一眼,语气带着点嗔怪:“就你知道的多?看样子,你的心思都放在了去八卦夏语和文学社的事情上了,对你自己学生会主席候选人的工作和责任,倒是一点都不上心啊。”他再次将矛头指向了苏正阳。
苏正阳见兜兜转转,话题又落回到了自己身上,而且扣上了这么一顶“大帽子”,脸上立刻露出了苦不堪言的表情,连忙叫屈:“主席,冤枉啊!我也不想打听这些啊,还不是因为工作需要接触,自然就听到了一些。这个主席候选人的担子太大了,我是真的怕压力太大,承受不了啊。”他再次试图退缩。
李君看着他这副“不成器”的样子,从鼻子里轻哼了一声,带着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他不再纠缠于这个话题,而是直接站起身,一边整理着自己面前的书本,一边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下达了新的指令:“别说那些推卸责任的话了。过段时间,学校安排去一中的学习交流会,原本定的是我带队,现在改了,由你负责带队去。”
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如同一个惊雷,在苏正阳耳边炸响。他彻底呆住了,张大了嘴巴,一脸无辜和难以置信地看着李君,声音都因为惊讶而有些变调:“那……那主席您呢?您不去干吗啊?”这可是校级的外出交流活动,通常都是主席亲自带队的。
李君已经拿着书走到了办公室门口,闻言,他停下脚步,却没有回头,只是侧过脸,用异常平静甚至带着点理直气壮的语调说道:“我要做卷子。高三了,时间宝贵。所以,只能是你去。”他顿了顿,终于回过头,看了苏正阳一眼,那眼神里带着嘱托,也带着一丝“你别给我搞砸了”的警告,“好好准备,别给我丢脸了哈。”
说完,不等苏正阳再有任何抗议或哀求,李君便毫不犹豫地拉开了办公室的门。一股走廊里更显寒冷的空气瞬间涌入。接着,门被“咔哒”一声轻轻带上,办公室里重新恢复了寂静,甚至比之前更加死寂,只剩下苏正阳一个人,僵硬地坐在冰冷的灯光下,独自凌乱。
过了好几秒钟,苏正阳才仿佛从石化状态中恢复过来,他望着那扇紧闭的门,像是望着一个抛弃了他的世界。最终,所有的无奈、委屈和一点点迁怒,都化作了一声极轻的、充满怨念的叹息,消散在冰冷的空气里:
“都怪夏语那个家伙……好好的,跑去文学社干吗啊?要是当初选择留在我们学生会这边,说不定这些额外的工作、这带队的苦差事,就能让他去……唉!”
他的叹息声,淹没在窗外愈发浓重的暮色里。而那份关于夏语伤情的匿名文件,依旧静静地躺在会议桌的冷白灯光下,像一个沉默的问号,一个尚未引爆的隐患,等待着下一个揭开它秘密的时刻。远赴一中的交流任务,如同另一片隐约浮现的云翳,笼罩在了苏正阳的心头。这个冬夜,对于许多人来说,注定了不会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