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萧珣的兵权野心初显(1 / 2)
秋色渐深,太液池的残荷败叶在萧瑟的风中打着旋儿,宫墙内的气氛,也随着季节的转换,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朝堂之上,宗室的刁难被沈如晦以雷霆手段平息,她的权威与日俱增,通过减免赋税、选拔女官等新政,不仅在民间赢得赞誉,也在朝中逐渐培植起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然而,权力的天平,从来不会长久地静止。
摄政王萧珣,那个曾经以“活死人”面目示人、暗中积蓄力量的藩王,如今真正站到了帝国权力的中枢。他不再是那个需要隐藏在阴影中的盟友,而是总揽朝政、手握重权的摄政王。随着地位的稳固,一些潜藏已久的念头,如同春日冰封下的暗流,开始悄然涌动。
沈如晦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起初是一些细微的人事调动。几位在宫变中表现出色、但并非萧珣绝对心腹的禁军中层将领,被以“历练”或“平调”的名义,调离了京城要害岗位,取而代之的,是几个沈如晦并不熟悉、却明显带着靖王府烙印的面孔。
随后,是关于兵符制度的修改提议。一日,在仅有几位核心重臣参与的小朝会上,萧珣提出:
“如今边境虽暂稳,然北狄狼子野心未泯,内地亦需稳固。旧有兵符调兵程序繁复,遇紧急军情恐贻误战机。本王意,简化流程,将京郊三大营及禁军主要部队的调兵权限,集中于枢密院与……摄政王府,以便快速应对突发状况。”
他语气平淡,仿佛只是在讨论一件寻常的政务改良。但“摄政王府”四字,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沈如晦心中的波澜。集中兵权于枢密院本是常理,但明确加入“摄政王府”,其意味便截然不同。这等于将帝国最核心的武装力量的最终控制权,交到了他个人手中。
几位大臣面面相觑,有人觉得确能提高效率,有人则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但碍于萧珣如今的权势,一时无人敢直接反对。
沈如晦坐在珠帘之后,指尖无意识地收紧了袖口。她没有立即出声,只是静静地看着萧珣。他今日穿着一身玄色摄政王朝服,金线绣着四爪蟠龙,衬得他面容冷峻,眉宇间那股因常年伪装病弱而收敛的锐气与威严,此刻已展露无遗。他似乎……不再是那个在靖王府窗下与她低声商议、在宫变前夜与她默契配合的萧珣了。
“摄政王此议,关乎国本,是否需再谨慎斟酌?”一位老成持重的阁老小心翼翼地开口,“兵权集中,虽效率提升,然……权柄过重,亦需制衡。”
萧珣目光淡淡扫过那位阁老:“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边境烽火,内地安宁,皆需强力保障。本王既受皇兄托付,总揽朝政,自当承担此责。至于制衡……”
他顿了顿,语气不容置疑:
“自有朝廷法度与诸位大臣监督。”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却将可能的反对声音轻轻挡了回去。
沈如晦心中那股不安愈发强烈。她想起他暗中布置的影卫,想起他能在宫变时迅速调动的京郊兵马,如今他又要将明面上的兵权也牢牢抓在手中……萧珣,你的野心,究竟有多大?
小朝会结束后,官员们陆续退去。萧珣正欲起身离开,沈如晦却自珠帘后转出,唤住了他。
“摄政王留步。”
萧珣脚步一顿,转过身来。东暖阁内只剩下他们二人,以及侍立在远处角落的阿檀和萧珣的随身内侍。
秋日的阳光透过高窗,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影和棱角分明的侧脸。他看着她,目光深邃,带着一丝探究。
“皇贵妃还有何事?”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无形的距离感。
沈如晦走到他面前,两人相隔不过数步。她能清晰地看到他眼底的平静,以及那平静之下,深不见底的幽潭。
她没有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声音压得较低,却字字清晰:
“萧珣,近日军中人事变动,以及方才你所提兵符改制之事……你是否太过心急了?”
她罕见地直呼其名,目光紧紧锁住他的眼睛。
萧珣眉梢微动,并未回避她的视线,只是淡淡道:“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整顿军务,集中事权,乃是为了江山稳固,何来心急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