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摄政后的第一道革新令(1 / 2)
新帝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太极殿内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御座之上,年仅六岁的景和帝萧景身着不合体的龙袍,小手紧张地攥着衣角,懵懂的眼神在下方黑压压的百官和身侧垂落的珠帘之间来回逡巡,带着显而易见的无措。真正的权力核心,此刻正聚焦于那一道珠帘之后,以及丹陛下那位玄袍玉带的辅政王身上。
沈如晦端坐于珠帘之后的凤座之上,一身正红蹙金绣凤纹摄政皇后朝服,九龙四凤冠沉重而威仪,垂下的珍珠旒帘微微晃动,遮住了她大半面容,只露出一双沉静如古井寒潭的眸子。今日,是她以摄政皇后身份,真正意义上首次垂帘听政,面对满朝文武。她深知,这第一道政令,必须石破天惊,必须直指要害,必须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上,为她,也为这刚刚开始的新朝,立下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萧珣立于百官之前,身姿挺拔如松,玄色王袍上绣着的四爪金龙在殿内光线下隐隐生威。他面色平静,目光深邃,无人能窥知这位手握天下兵马的辅政王,此刻心中在思量着什么。是冷眼旁观?还是……另有所图?
待常规礼仪及几项不甚紧要的议题议毕,殿内陷入了一种短暂的、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所有人都感觉到,真正的重头戏,即将登场。
珠帘微动,沈如晦清越而平稳的声音,透过珠玉,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殿:
“陛下初登大宝,万象更新。然,去岁天灾频仍,北地大旱,南方漕运不畅,民生多艰,百姓困苦,此乃朕与摄政皇后、辅政王心之所系,夜不能寐。”
她以新帝的口吻开口,将议题直接引向了最核心的民生问题。
“先帝在时,常以‘民为邦本’教诲。如今新朝既立,当施仁政,布德泽,与民更始,方不负先帝托付,亦能凝聚民心,稳固国祚。”
她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故,经本宫与辅政王商议,拟颁新朝第一道恩旨——”
她微微侧首,对侍立一旁的司礼太监示意。司礼太监立刻上前一步,展开手中明黄卷轴,高声宣唱: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膺天命,抚驭万方,念及民生疾苦,寝食难安。为体现皇恩浩荡,与民休养,特旨:豁免全国十三道,今岁秋税之半,以苏民困!另,着令各州府县,即刻开设流民安置所,妥善收容照料无家可归之流民,拨发钱粮,助其重建家园,各地官员需尽心办理,不得有误!钦此——!”
减免全国半年赋税!开设流民安置所!
这道旨意,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滴入了冷水,瞬间在朝堂之上炸开了锅!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巨大的哗然!
许多出身寒门、或心系民生的中下层官员,闻言先是难以置信,随即面露激动与欣喜,纷纷出列,声音带着由衷的感佩:
“陛下圣明!皇后娘娘仁德!此乃泽被苍生之善政啊!”
“百姓苦赋税久矣!此举必能收揽民心,稳固国本!”
“臣代天下万民,叩谢陛下、皇后娘娘、王爷恩典!”
欢呼雀跃之声,主要来自这些官员。然而,另一部分人的脸色,却瞬间阴沉了下来。
为首的,正是称病多日、今日却破例出现在朝堂之上的安王萧玮!他原本半阖着眼,捻动着佛珠,仿佛超然物外,此刻却猛地睁开了眼睛,浑浊的眼珠里射出锐利而愤怒的光芒!减免赋税?这意味着宗室、勋贵、乃至许多官员的“常例”收入将大幅缩减!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
“荒谬!简直荒谬!”
安王猛地出列,甚至忘了基本的礼仪,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尖利,指着那明黄圣旨,对着珠帘方向厉声道:
“皇后娘娘!您可知国库如今是何等光景?先帝末年,天灾人祸,国库消耗巨大!新帝登基,各项典礼赏赐,又是一大笔开销!如今北狄虎视眈眈,边境军费尚且捉襟见肘,您竟还要减免全国半年赋税?还要开设什么流民安置所,徒耗钱粮?此举……此举无异于釜底抽薪,动摇国本!老臣……老臣万万不敢苟同!”
他身后,一众宗室成员及与之利益相关的官员立刻群起附和,言辞激烈:
“安王殿下所言极是!国库空虚,已是朝野共识!此时减免赋税,无异于自断臂膀!”
“流民乃疥癣之疾,严加管束即可,何必如此大动干戈,耗费国帑?”
“皇后娘娘初掌朝政,恐不谙财政之艰,还请三思啊!”
质疑之声,如同潮水般涌向珠帘之后。他们试图以“国库空虚”为盾,以“动摇国本”为矛,将这道旨在收拢民心的新政扼杀在摇篮之中,也给这位新任的摄政皇后一个下马威。
珠帘之后,沈如晦的面容在旒帘后若隐若现,看不清神情,唯有那双眸子,依旧平静无波。她似乎早已预料到会有此一幕。
就在安王等人气势汹汹,自以为抓住了把柄之时,沈如晦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安王皇叔,诸位大人,口口声声言及国库空虚……却不知,诸位口中的‘空虚’,究竟是何模样?”
她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冰冷的嘲讽。
安王一愣,随即冷哼道:“户部历年账册俱在,皇后娘娘一查便知!何必明知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