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僵尸之终极进化 > 分节阅读 32

分节阅读 3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熵会永远不断地增加下去吗想象一个绝热封闭容器,内有两个相互接触的热物体和冷物体。热量从热物体流向冷物体,熵便增加,最后是冷物体温度升高,而热物体的温度会下降直到它们达到相同的温度。一旦到达这种状况,就不再会有热交换。容器内的系统便达到某个均匀的温度,这种稳定状态称为热动平衡。一旦热动平衡建立了,熵就不再增加,它代表最大熵状态。

只要系统保持与外界隔离,就不会再有进一步的变化。但如果通过某种方式对物体进行干扰,譬如从容器外向内再注入热量,那么热交换又将继续发生,熵也会增加到一个新的更大的最大值。这时,只要没有来自系统外部的任何干扰,熵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对于太阳和大多数恒星来说,热量外流可以持续好几十亿年,但这种热量不是用不完的。太阳的热量产生于太阳内部的核过程。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太阳最终会耗尽燃料,只要没有意外变故,它会一直冷却下去,直至与周围空间的温度相同。

虽然亥姆霍兹对热核反应一无所知太阳巨大能量的来源在当时还是个谜,但是,他认识到这样一个普遍性原理:宇宙中所有的物理活动都是朝着热动平衡,或者说朝着最大熵这个最终状态发展的,随后,很可能再也不会发生任何有意义的活动。早期的热力学家已经认识到这种向平衡态的单向变化过程,并称之为宇宙的“热寂”。单个系统也许可能通过外界干扰可使它复生,但整体宇宙按其定义不存在“外界”,所以没有东西可以挽救宇宙免遭万劫不复的热寂之难。这是无法逃避的。

宇宙正按这一方式走向死亡,这是热力学定律不可抗拒的推论。这项发现曾使几代科学家和哲学家为之悲观失望。例如,伯特兰罗素bertrandrse在为什么我不做个基督教徒一书中写下了一段悲观而感人的评述:“一切时代的结晶,一切信仰,一切灵感,一切人类天才的光华,都注定要随太阳系的崩溃而毁灭。人类全部成就的神殿将不可避免地会被埋葬在崩溃宇宙的废墟之中所有这一切,几乎如此之肯定,任何否定它们的哲学都毫无成功的希望。唯有相信这些事实真相,唯有在绝望面前不屈不挠,才能够安全地筑起灵魂的未来寄托。”还有许多作者委婉地提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正在死亡中的宇宙的含义,断言宇宙的前景渺茫,认为人类的生存到头来也是毫无价值的。我将在第十章再回到这类悲观的议题上来,讨论这类带有悲观色彩的评论是否会是某种误解。

关于宇宙最终热寂的预言不仅使我们对宇宙的未来有了某种了解,也暗示了宇宙在过去的一些大事件。显然,如果宇宙一直在以某一有限速率不可逆地衰退,那么它不可能永远存在。理由很简单:假如宇宙无限老,那它应早就已死亡了。以有限速率演变的某种事物显然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换句话说,宇宙必定是在某个有限时间之前诞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有深远意义的结论却没有被19世纪的科学家们很好地认识。宇宙以大爆炸形式突然起源的思想只能依托于20年代的天文观测,但是纯热力学研究似乎早已强烈暗示了宇宙的年龄有限,它是在过去的某个时刻诞生的。

不过,因为这个简单的事实没有深入人心,19世纪的天文学家,如海因里希奥伯斯herichobers就曾为一个难以理解的宇宙学佯谬而困惑不解。这个佯谬涉及一个简单却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初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不值一提。夜空之所以里黑色是因为恒星离我们很远,光线又很弱。然而,要是空间无限,就会有无限多颗恒星。无限多颗暗弱的恒星可以迭加产生大量的光芒。

假设有无限颗恒星,它们没有光变,而且大体呈空间均匀分布,那么要计算这些恒星所产生的累积星光强度并不困难见图2-2。恒星的亮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意味着距离增大一倍,星光减弱为四分之一;距离增大3倍,亮度减小为九分之一,依次类推。另一方面,给定距离越远,你看到的恒星数目就越多。事实上,简单的几何学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譬如说,200光年远处的恒星数是100光年远处恒星数的4倍,而300光年远的恒星数则是后者的9倍。因此,恒星数按距离的平方增加,而亮度则按距离的平方减少。这样,两个因素相互抵消,便引出一个简单的结果:来自给定距离上所有恒星的累积星光强度全都一样,与距离远近无关。200光年远恒星的总亮度与100光年远恒星的总亮度是相同的。当我们把各种距离上全部恒星的光累加时,问题就来了。如果宇宙没有边界,地球上所接收到的总的星光量好像是无限的。夜空根本不会是黑的,而应当是无限地亮。

图22奥伯斯佯缪设想有一个不变的字宙,其中的恒星在某个平均密度之下作随机分布。图中表示的是选了一批恒星,它们位于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薄球壳空间内图中略去球壳以外的恒星。射到地球上的星光总流量中有一部分来自这个球壳中的恒星星光。某一颗恒星的光强度随球壳半径的平方而减小,但球壳内的总星数与球壳半径的平方成正比。因此这两个因素相互抵消,而该球壳的总光度便与它的半径无关。对一个无限宇宙来说有无限多个球壳。显然,到达地球的光流量就会是无限大。

要是考虑到恒星实际上有一定的大小,情况会稍有改善。虽然肉眼看来恒星都是一些光点,但实际上都是些球体。离地球越远,恒星的视直径越小。如果两颗恒星位于相同的视线上,则近的一颗便会遮住较远的那颗。在一个无限宇宙中,这种情况会出现无限多次。考虑到这一点,前面计算的结论就变了,到达地球上的光通量不再是无限大,而只是很大而已。事实上,这等价于把太阳圆面充满整个天空。这种情况相当干把地球放在离太阳表面一百万公里的地方一样。这实在是个十分不好适的地点地球会很快被酷热所汽化。

一个无限宇宙应当是一个宇宙熔炉这个结论,实际上是前面讨论过的热力学问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恒星把热量和光辐射倾注入太空,这种辐射慢慢地在真空中堆积起来。假如恒星可以一直燃烧下去,那么这种辐射看来必定会达到无限大的强度。但有些辐射在太空中旅行时,会因碰到其他恒星而被再吸收注意这等价于近距恒星遮挡住远距恒星的星光。因此,一旦建立起某种平衡,辐射的强度便不再上升,这时发射率正好同吸收率相平衡。当空间中辐射达到恒星温度几千开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处于热动平衡状态。因此,整个宇宙应当充满温度为几千开的热辐射,夜晚的天空应当在这个温度上发光发热,而不是漆黑一片。

奥伯斯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他注意到宇宙中存在大量的尘埃,指出这种物质会吸收大部分的星光,因而天空就变黑了。遗憾的是,他的思想虽然富于想象力,然而从根本上说是不能成立的。这种尘埃最终也会热起来,并开始发光发热,其强度与它们吸收的辐射强度相同。

另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是放弃宇宙空间上无限的观念。假定恒星很多,但数量有限,这样宇宙便由一个巨大的恒星集团组成,四周为无限的黑暗真空所包围。于是,大部分星光会通过流往外部空间而损失掉。

可惜,这个简单的解答也有致命的缺陷。对于这一点,事实上在17世纪艾萨克牛顿issaewton就已很熟悉了。问题涉及到引力的本质。每颗恒星通过引力作用吸引其他所有恒星,这样,在这个集团中所有恒星会一起向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