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79(2 / 2)
“前面的第一题,从表面上来看是一道关于医术的问题,虽然里面夹杂了一个关于药道的陷阱,但最后解题的答案,的确是落在了医道上。”
“如此看来,这道题乍看之下与数科相关,或许,是真的需要用到数学的某个知识”
这么想着,苏文的双眼渐渐亮了起来。
片刻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解开这道题的钥匙。
“原来如此。”
苏文轻轻一叹,随即执笔,在纸上写下了最后的答案:至多一人
也就是说,按照苏文的设想中,最后被处决的死囚,最多只有一个人,如果运气好的话,所有的囚犯都能够被赦免死罪
其实囚犯们所采取的策略很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奇偶数
“这次应该错不了了,身高最高的那人根据身前那九十九人头冠的颜色来进行选择,如果金色的头冠数量是奇数,那么自己就报金色,如果金色的头冠数量是偶数,那么自己就报银色。”
“如此一来,下一个人就能根据前面一人的答案,再加上自己所能看到的各个头冠的奇偶数,来判断出自己头冠的颜色”
“只是这么一来,剩下的那九十九个人都一定能被赦免,至于身高最高那人,就只能靠运气了,反正答对或答错的几率各占一半。”
念及此处,苏文忍不住摇了摇头,叹道:“这样对于站在最后的那人,是不是太不公平了些”
“难道这道题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个头越高,等天塌下来的时候,就活该去顶着”
对此,苏文得不到答案,待纸上墨迹微干,苏文便伸手翻开了下一页。
必须要加快答题速度了
要知道,州考的文试同样是有时间限制的,考生总共的答题时间只有一个半时辰,逾期答题,便考卷作废
苏文在前面两道题花费的时间不短,有很多直接放弃了这两道题的学生,都已经快要写完四五道题了,这无疑给了苏文很大的压力。
来不及感慨和抱怨,苏文便赶紧看向了第三道题。
相比起来,这道题倒是显得中规中矩了很多,题目所考校的内容也终于回归到了主流的文道当中。
至少在题干部分,是一首诗。
但这首诗也并不简单,甚至在苏文看起来,颇为震惊,并不是因为这首诗他曾经读过,也并不是因为这首诗是出自卫国大学士王阳明之手,而是因为这首诗对于这个世界乃是开智之言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此诗出自卫国王阳明大学士的蔽月山房,请简析诗中句意。”
第三百九十三章百年之谜
蔽月山房这首诗对王阳明意义重大,对苏文来说,更是影响深远。
如果没有这首诗,或许苏文根本就无法于圣庙中开智
这首诗乍看之下非常简单,其内所透露出来的才情并不高,毕竟只是一个15岁的孩童所作,但这首诗又不简单,因为当初王阳明正是凭借着这首诗,才得以夺文位,成文人
后来,苏文也正是读到了王阳明的这番事迹,读到了这首诗,才能够在圣庙中一鸣惊人,引八道才气加身,夺他人之文位于己身
所以说到对蔽月山房的熟悉程度,在场的所有人都比不过苏文。
而且,苏文比他们更加清楚,这首诗所存在的意义何在。
相比起这首诗的意境、遣词,蔽月山房最关键的,是在其所表达出的哲理意味,以及对这个世界新的认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这句诗不仅仅只是说明了距离的远近会产生视觉误差,对苏文来说,还有着更加深刻的一层含义。
我们看问题,往往会被它的表面所欺骗。
不论是视觉、嗅觉,还是听觉、触觉,甚至是直觉,都会欺骗你,致使我们很难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那么,怎样才能不被事物的表面所欺骗呢
其实王阳明在第二句诗就已经给出了答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苏文拥有一个现代人的思维,所以他能够非常容易地读出这句话的真意之所在。
这其实也就是说。只要你视野开阔了,思想开放了。那么自然而然的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会被它的表面所欺骗了。
因为从高处看低处总是容易的。清楚的,所以如果你的思想如果能在一切之上,你就可以轻易的看穿一切虚妄
当然,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想要做到却是很难。
如果想得更加深入一些,这首蔽月山房还旨在告诉世人一个非常深刻的至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苏文前世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政治学中最经常看到的一句话了,不过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一句套话。空话,但谁曾想,到了圣言大陆之后,王阳明大学士竟然用另外一种方法,揭示了这句至理的存在。
你若想知道到底是山大还是月大,唯一的办法便是登上山去看一看,把月亮拉下来比一比
苏文早在临川城开智之前就读过这首蔽月山房,所以此时的他他几乎没有太多思考,就已经将自己脑中的一应感悟书于纸上。其笔端如行云流水,毫无阻塞。
洋洋洒洒写下数百字之后,苏文这才满意地收了笔,而他答这道题所花费的时间。竟然比第二题还要短
这说明,所谓行文的速度,其实还是在于思考的速度。
若是脑中对于解答过程犹豫不定。反复琢磨,那么即便最终答案只有四个字。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若是成竹在胸。心意笃定,则自当下笔如有神。
至此,苏文已经成功答完了文试的第三道题,令他欣慰的是,在后续的几道试题中,所考校的内容终于开始变得越来越“正常”了起来。
文试的第四题,是根据一幅山水墨画,为其谱乐,在符合墨画的意境的基础上,所作乐曲的等阶越高,分数自然也就越高。
而且让人大松一口气的是,这道题并没有要求最后写出来的曲子一定需要原创,若能找到历届乐道强者的佳曲相辅,也算是正确解答。
在看到此题的同时,苏文便忍不住抬起头,朝着沐夕所坐的位置看去,眼中闪过一丝忧色。
沐夕出自乐圣世家,擅琴乐之道,按理说这道题对她来说是最简单的。
但苏文却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