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文圣天下 > 分节阅读 380

分节阅读 380(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高下立判。

但此时此刻,于饮马湖畔方圆百里之外,却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

“此战词圣危矣。”

说话的人族六首之一的刑师。

之前说,今日是一个值得欢庆的日子,因为这是百十年来,人类圣阶以上三大强者首次聚首饮马湖畔,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完整,更准确地说,这同样是人族六首自圣战后初次同聚一地。

但很明显,至少从今天这六个人所站的位置来看,所谓人族六首,却也并非都是一条心的。

帝师的身边站着宁师和鸣师,自成一个阵营。

而在刑师的身边,则站着怜师和言师,虽然没有公然站在帝师的对立面,却显得井水不犯河水。

刑师作为刑讯、查案之宗师,凡事最看重的是证据,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他通常是不会轻易下出结论的。

所以此时他既然断定苏轼必败,则一定有他所认为的,绝对充分的理由。

而他的依据,则因为书圣王羲之成圣的时间比在场的大多数人都要晚,当然也比苏轼要晚,同时,王羲之也是昔日百圣当中年纪最长的一位,更是迄今整个圣域中活得最久的一位。

所谓修行,便是在修时间。

而且虽然王羲之的起步很晚,但却偏偏比绝大多数人都更早地看到了圣阶以外的景色,紧随于苏轼之后跨出了令众圣为之羡艳的那一步。

这说明王羲之的智慧冠绝群圣

当苏轼以紫金才气加身,得以封获词圣的时候,是在天圣历三年。

而王羲之成就书圣是在什么时候呢

天圣历三十三年。

两者整整相隔了三十个年头。

可是,当王羲之突破圣阶桎梏,踏入神笔境的时候,距离苏轼成就凝神境过去了多久呢

只有一年

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王羲之的文位境界的提升速度其实是远胜苏轼的

所以刑师断定,今日一战,王羲之一定能抢先看到比神笔境更加深远的那条圣道,从而一举得胜

面对刑师的这番推测,鸣师虽然并没有开口反对,却在不经意中将目光落在了帝师的身上。

事实上,此时不仅是鸣师,就连宁师,以及刑师那边的三个人,都在看着帝师。

因为帝师是人族六首中的最强者,相比于刑师的理论依据,其实帝师更有实战的发言权,因为他距离王羲之和苏轼的境界更近一些。

但很可惜,对此,帝师并没有当众发表自己的意见。

只是在心中悄然一叹:“我希望,是两败俱伤”

第五百四十九章一缕朝晖几度春秋上

帝师内心的期望是源自于自身立场,亦或者是某些不为人知的恩怨,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不得而知。

但可以知道的是,王羲之与苏轼的这一战,不论结果如何,都将给在场的所有圣者展现出一些他们从未见过的风景,从未到过的远方。

虽然此时众圣距离饮马湖畔有整整一百里的距离,他们甚至看不到对战双方的身影,但这并不碍于他们去感受这一战的过程。

圣道一途,比看更重要的,是悟。

所谓悟,便是感受。

不论是去感受空气中才气波动的变化,亦或者是空气中温度的升降,甚至于不朽域上紫金光辉的强弱,都是极为难得的体验。

至于最后到底能悟到多少,就看个人智慧了。

便在此时,帝师轻轻扬起了脖子,用他那双空洞而无神的双目扫向身前一丈开外的不朽壁垒,沉声道了三个字。

“开始了。”

一时之间,众圣俱静。

饮马湖畔,王羲之与苏轼相对而立,彼此相距不过五尺,如果按照一般的文战标准来看,这样的距离似乎也太近了一些,很不适合战文的激发,反而更适合武者偷袭。

但这场战斗原本就不是一场普通的文战。

与战的双方也不是普通的文人。

他们一位代表了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书法造诣,另外一位则当世词道第一人。

只要他们愿意,那么这场战斗就能在任意的距离之内。在任何的时间当下发生,但在这之前。王羲之还是屈身拱手而道:“请赐教”

于此,苏轼坦然受之。因为他比王羲之更早迈入圣境,也比王羲之更先看到圣阶之上的景色,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屠生是先教了他作词,再教王羲之行笔的。

所以他是王羲之的师兄。

因此面对王羲之的礼节,苏轼只是微微颔首,笑道:“请。”

随着这一字落下,王羲之手中的墨笔动了,于是在空中出现了一条长及百里的墨线。

从饮马湖畔一直延绵到不朽域的尽头。

白剑秋对苏文说。决定一场文战胜负的关键之一便是行笔诵文的速度,比如白剑秋手中的杀破狼便只需要三笔。

那么,王羲之写就一幅字帖需要多少笔画

答案是,一笔。

一笔之间,空中的那道墨线便自主地凝结成了一个个婉约含蓄的墨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若轻云之蔽月,若流风之回雪。

这便是神来之笔。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积雪凝寒帖。

一帖之下。空中有雪翩然而降,寒风携裹着凛然之意吹拂得空中轻云若飘若离。饮马湖面的寒冰映照着其下流水潺潺而动,整个世界仿佛立刻就回到了数月之前的凛冬之夜。

同时。这也是书道二重境,行云流水。

岸边的垂柳积雪难负,顿时将腰身压得更低了一些,柳木被寒冰刻出一道道深痕,即便被雪色所掩,也能看到那一道道凹槽,让人心悸。

这是书道三重境,入木三分。

对于常人来说遥不可及的书道三境,在王羲之的面前,却是信手拈来,甚至不用他刻意去激发,也能随书而至。

神来一笔,立刻将饮马湖畔方圆百里之内都变成了寒冬,夜色变得更加凄冷,此刻就算是烈日当头,也无法融化此间的冰雪。

因为王羲之的圣者文心,谓之:隽永。

所以苏轼并未试着去融化这铺天盖地而来的冰寒,即便此时的他也被雪色所覆盖,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座永恒的雪雕。

他只是轻轻诵了一首自己在世间最著名的词作。

“大江东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