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都市修真世界 > 分节阅读 151

分节阅读 151(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金者,坚刚永久不坏之物;丹者,圆满光净无亏之物。古仙借金丹之名,以喻本来圆明真灵之性也。此性在儒则名太极,在释则名圆觉,在道则名金丹。名虽分三,其实一物。儒修之则为圣,释修之则为佛,道修之则为仙。三教圣人皆以本来真性为成道之本也。愚人不知,或用五金八石煅炼成药为金丹者,非也;真性在大造炉中,经火煅炼成熟,与天地同长久,与日月同光明,岂凡世有质之物能成哉该派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为宋元内丹学的肇开者。不论是南宗、北宗、还是中派、东派、西派等,他们都自称得钟吕之真传,受钟吕直接或间接之传授。

钟离权,字云房,汉唐隐士。避乱入终南山,遇东华帝君王玄甫,授以赤符玉篆、金科灵、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又于石壁间得灵宝经,悟阴阳升降、心肾交合之理。后以内炼丹法传与吕洞宾、陈朴、郑叔、王老志等。

吕洞宾唐朝时人,名岩,他历五代战乱,仕途功名无望,后遇正阳帝君钟离权,授以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天遁剑法,潜心修道,曾隐居华山与陈抟为师友。吕洞宾后传道给华阳施肩吾。此外,陈朴亦受道于钟离权,与吕洞宾同时,亦为该派重要人物,他传接气之术给宋城张方平,授内丹诀予淮南野叟。

钟吕派自问世之初,就独尊自家所修的内丹为唯一大道,而排斥其他一切的炼养方术:该派的主要经典有还丹歌、破迷正道歌、灵宝篇、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百问篇、指玄篇、敲爻歌。此外,吕洞宾弟子宋代施肩吾编有钟吕传道集、修真指玄篇、会真篇、西山众仙会真记、华阳篇亦述钟吕丹法。是整理集合钟吕思想的重要贡献与传承者。

钟吕传道集是钟吕派的重要代表经典,书中驳斥种种旁法,唯以内丹修炼为正道。该书采用回答的形式,记录了钟离权传授吕洞宾关于内丹修炼的十八个问题,即分别论述真仙、大道、天地、日月、四时、五行、水火、龙虎、丹药、铅汞、抽添、河车,还丹、炼形、朝元、内观、魔难、证验等丹法要旨。并提出了内丹修炼法有十二科,即匹配阴阳、聚散水火、龙虎、烧炼丹药、肘后飞金晶、,k液还丹、k液炼形、金液还丹、金液炼形、朝元炼气、内观交换、超脱分形,依法循时,逐阶修炼,炼达上乘,则体有光泽,神气秀美,圣丹生味,灵液透香,行如飘风,目视百步而见秋毫,种种证验特异,随功夫深浅而呈现。总之,该书“深达道妙,凡仙家不传之秘,于此尽情掬示,纤悉无隐,循此修炼,始无歧误之弊,能入真仙之境是诚五祖七真一切圣贤之要典。”

其中丹道经典为周易参同契、钟吕传道集、指玄篇大还丹契秘图、先天金大道玄奥口诀、悟真篇、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等

为唐五代宋初道士陈抟开创,该派以陕西华山为祖地,故亦称“老华山派”,见录于诸真宗派总簿。陈抟871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或为普州崇龛今四川安岳人。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兼通医理、佛学、天地理。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于是放弃仕途,游历名山,求仙访道,隐居在武当山九室岩内养修炼二十余年,后来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四卜余年,与吕洞宾、麻衣道者、谭峭等为师友,深研先天易学、内炼丹道。

其思想融儒、道家学,陈抟承老庄之思想,启宋代理学的思想潮流。传尝作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和先天图,其无极图后被周敦颐演化成“太极图”,其先天图被邵雍演化为“象数”体系,更为宋代理学的重要形成部分。

第280章何谓金丹2

陈抟的内丹理论,以道为主,兼融儒、释,构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在道教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宋元内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易学卦理融人道教炼丹术中,用以解释内丹修炼过程中的玄妙变化,以生动形象的无极图勾勒出内炼的全过程及其顺逆阴阳、五行和人体窍穴等方面的联系。陈抟的无极图有纵列的五个圆圈,表示内丹修炼的全过程。朱彝尊经义考说该图“为四位五行:其中由下而一,初一目:玄牝之门;次二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次三日:五行定位,五气朝元;次四日:阴阳配合,取坎填离;最一日:炼神还虚,复归无极。”道教中称此为长生之秘诀。这本来是逆炼归元内丹理论的一幅图解,从“冥心太无”人手,待静而动依次渐进,复归于无极。这种“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基本原理,始终贯穿于内丹修炼的全过程。

无论是南宗、北宗,还是中派、东派、西派,无论是清静孤修派,还是阴阳双修派丹法,都主张逆修返源,将性命还归虚无。

此外,陈抟在内修方面,尤其重视“睡功”胎息法,其修炼著作还有九室指玄篇八十一章,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阴真君还丹歌注等。

南宗,又称紫阳派,以北宋张伯端为开山祖师,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该派主张“先命后性”、“言命处多,言性处少”的修炼方式,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

张伯端是南宗代表人物,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他自幼好学,广涉三教九流,曾为府吏数十年,后来忽悟“一家温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看破功名利禄,心向蓬莱仙路,便纵火烧毁案上全部文书,以“火焚文书”罪,被发配岭南。后在四川成都遇真人刘海蟾传授以金丹内炼要诀。后著丹经悟真篇,传法于石泰,石传薛道光,薛传陈楠,陈传白玉蟾。此五人后被誉为“南宗五祖”,主张清修,其实,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人为白玉蟾。

张伯端思想端承钟、吕之学,祖述黄老,仿效周易参同契,著为悟真篇,内丹之学遂大显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之:“是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张伯端认为道、儒、释“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但与全真北宗不同,南宗丹法,重在命功,先命后性。张伯端主张修性又修命,而且是先从修命下手,所以能出阳神,而禅法只求速成,跳过了命功,所得便落於下乘,只能出阴神。所以南之宗虽然对禅法多有所取,但比禅法更加全面。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似乎也无意建立教团。他本人就是自幼好老庄而非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开始有云游道士,也组织了南宗自己的教团组织。从苏轼的道教养炼方式表中可以发现以下现象:首先苏轼几乎涉及了道教发展数千年来所有的炼养方式。不论是丹鼎派还是符箓派,不论是内丹还是外丹;不论是服食药物,还是炼养丹砂;不论是吞咽津液,还是屏闭呼吸;不论是按摩,还是饮食;亦或是修性修命,还是性命双修。苏轼都殷勤的探讨,小心的实践。而这些炼养方式绝不是哪一个道教门派一时所能够全部拥有的,也是不可能在不同的教派之间互相交流传播的。这从苏轼获得这些方术的途径也可以得知,他的途径有三:读过全部道藏。事见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读道藏;以恳切的态度从道士那里获取,包括一些外丹的炼养、气息的搬运、津液的吞咽等等;从生活经历读百家书、膜拜求签、行医经验等处获取,包括性情的修养、签言的理解、医药保养以及生活的体悟等等。其次用自己亲眼所见、卓有功效的按摩、搬运、胎息等进行养炼。不仅如此,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药学者,他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得来的养生原则绝对而严格地控制着自己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并且不自私,不隐藏,毫无保留、热心地介绍给自己的朋友,甚至政敌。再次苏轼重视对于生命的爱护,但更重视对于心性的修炼,也就是在执行性命双修的同时更服膺于“性”的修养。

从他炼养的选择态度来看,他是一个道教徒的实用主义者。苏轼对于道教可谓终身迷恋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只说佛教的力量,“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其实道教也是功不可没,苏轼用道家的与世无争,清净无为来显示自己的置身事外,摆明一种姿态给当局者看。送沈逵赴广南中言:“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勾漏丹砂已付君,汝阳瓮盎吾何耻。”苏轼大多数的道教炼养方式也肇起于斯时,与刘宜翁使君书说:“轼齿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今远窜荒服,负罪至重,无复归望。杜门屏居,寝饭之外,更然一事,胸中廓然,更无荆棘。窃谓可以受先生之道。”苏轼文集第四十九卷在黄州时大量的书信可以证明这一点。

翻开他的文集,可以说不但道家的学说思想,而且道家人物、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俯拾可得。少年时有“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屈原塔对于名声富贵的思考、有“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仙都山鹿对于生命社会的慨叹。老年时有“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世下观生物息,相吹等蚊蚋”对万物的洞察,有“东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仇池有归路,罗浮岂徒来”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十三对归路于道家的诉说。对道家名词、人物、道场的运用就更多了,王颐赴建州钱监求侍及草书一诗中“丁宁劝学不死诀,自言亲受方瞳翁河车挽水灌脑黑,丹砂伏火入颊红,未能便乞勾漏令,官曹似是锡与铜。”引用了方瞳翁这个人物、“河东”、“挽水”、“灌脑”、“丹砂”这些道家名词,“勾漏”这个道家的三十六洞天道家人物还如“列子御风殊不恶,犹被庄生讥数数”张安道乐全堂中的列子、庄子“东坡之师抱扑老,道华亦尝啖一枣”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

苏东坡谪居惠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