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明武夫 > 分节阅读 689

分节阅读 68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熟悉孔府谱系的人都知道,真正能列名族谱的孔家族裔,不管是长房还是旁支,只要是有传承的,必然是双字名,而且用字肯定很生僻古怪,这个原因倒是简单,传承千余年,又是儒学宗门,讲究敬奉祖先,要避讳,要种种种种,这名字自然简单不得,孔璋这样的名字,让懂行的或者是曲阜本地百姓听到了,会立刻有个判断,这是孔府的仆役或者干脆就是攀附的同姓甚至外姓,比如说孔家庄那位也是姓孔。

可孔璋又不是这样的情况,在曲阜这边,只要稍微下功夫去打听,很容易得到这个人的消息,衍圣公孔府在大明都已经传承二百多年了,孔家枝繁叶茂,有身份有体面的孔家人不知道多少,随便一个姓孔的族人,可不是那么容易被大家记住。

有人说孔璋是这一代公爷的私生子,也有人说是公爷弟弟的儿子,这一代衍圣公已经病重濒死,而公爷的弟弟则是在年轻时候遭遇一场变故不在了,这一代的衍圣公子嗣稀少,四十岁的时候才有了第一个儿子,而这个孔璋是他三十岁上下抱回来的,当时很多人都在传,说衍圣公妻妾怕是生不出孩子,所以衍圣公做个预备,但衍圣公夫人也是山东大族,很有几分手段,孔璋从小到大就生了几次大病,莫名遇到了几次“贼匪”,但还算是有运气,病症及时被救好,歹人也没来得及杀人,就这么经历波折成年。

也有人讲,这什么“大病。”和“贼匪。”都是衍圣公的妾室,还衍圣公的另一个弟弟做的,有人想要嫁祸给夫人,自己扶正,还有人想要让本代衍圣公绝后,自家得这个承袭爵位的,不过这一切都是传闻,衍圣公对这个孩子也不是那么太看顾,抱回来也不是养在孔府内,而是安排了个别业,买了仆役伺候,让他和孔府二等族人一起读书,看不出什么重视,等本代衍圣公有了两个儿子之后,大家也就不想那么多了。

孔府子弟的出路大都是管理孔府在山东的各处产业,有品级的官位爵位这类,得是长房大支才有资格问的,其他人都是去各处庄子,各处铺面去管事,再次一等的,则是去这些地方做事,在孔璋可以出去做事的年纪,好久没有过问的衍圣公又是作了安排,让他选两条路,一个是去济宁管着商铺,另一个则是去京城守着宅子。

这安排一出,衍圣公府又是轰动,要知道这两条出路对于不能做官袭爵的子弟们来说,是最好的两个位置,济宁那边繁华富庶,孔府的商行货栈又不会被官府和江湖上滋扰,是个坐地发财享受的地方,而京城那边,每年衍圣公府和京师方方面面的沟通往来都是这边经手,不光油水大,还能和内廷外朝的许多人搭上线落下人情,以后好处不尽,这样的地方,怎么就给一个来历不明不白的外人。

争议纷纷,甚至孔璋在外面行走的时候,还险些被马车“撞到”,住处也好几次失火,衍圣公夫人那边的族人很是过去闹了两次,孔璋这边见了衍圣公一面,然后就离开了曲阜,这样的人,只要不和大家分润争夺好处,走也就走了,再也没什么会在意,不过过了两年不到,却又有消息传回曲阜,说是这孔璋去给人做了幕僚,开始时候只是登莱兵备道师爷的帮手,到后来因为聪敏好学,办事得力,登莱兵备道的钱粮他直接开始管账了,这么一年之后,又被推荐到某知州身边去做师爷,也有精明得力的评价。

人都是见不得别人好的,孔璋不和大伙抢位置好处了,可大伙也见不得这人能在外面大展拳脚,凭什么大家窝在孔府孔家这里憋屈,你却能去外面海阔天空,再说回来,兵备道可是担着登州府和辽镇的钱粮,一年要过手多少好处,自家又能落下多少,又去做这个知州师爷,等于是一州之地钱粮他随便捞取,这几年怕是积攒下几辈子的好处了,不行,看不得

结果这风言风语就在曲阜这边起来了,闹到最后,几位德高望重的孔家族老去和本代衍圣公讲,孔家是圣人传承,是清贵之极的门第,这样的人家怎么能去做钱粮幕僚这样的贱业,别人去可以,那孔璋去做了,可就是丢孔府的脸,丢圣人的脸,日后传到京师去,孔家脸上也不好看,难道孔府这么多封赏,还养活不了一个孔家子弟,这不是说朝廷亏待吗

第1037章谁是我们的人

众口铄金就不必说了,衍圣公身为本代族长,还兼着曲阜知县,也没办法和大多数族人的意见对抗,而且那几位族老说得的确有道理,没奈何,也只能将孔璋喊了回来,孔璋离开曲阜的时候是主仆二人,拿着两个包袱,回来的时候可就是十几辆大车和几十匹马了,看得大家眼红眼热,咬牙切齿。

不过人既然成年,也不会和大伙争什么,又是把人从肥缺上喊回来,多少要给个交待,在最冷僻的一支将孔璋排上,勉强算了个行九,不过这族谱依旧是没得入,回来后多少要给个差事,这曲阜知县衙门完全就是孔府私人的,但孔家人读圣贤书,不问俗务,衙门里的公事做得很不顺手,往往还要请外面的绍兴师爷帮衬,然后总觉得对方做手脚却发现不了,既然自家有这样的人才,那就安排到这里了。

孔璋在曲阜县衙做了七年,钱粮刑名都在他一手操持,一切都是井井有条,这是曲阜县衙运转最好的七年,衍圣公和族内的体面人物都觉得这人出色,不过做得久了,外面的闲话也就多了,大家都说,衙门里的东西是小道,简单的很,我们不做不是不会做,而是不屑去做,我们去做一样能做好,这孔璋在衙门里做了这么久,还不知道捞了多少好处。

不过这七年间,孔璋在曲阜也积累了自己的人脉和人情,衍圣公和族里的头面人物也觉得离不了他,所以流言蜚语没办法对他影响,可世事难料,本代衍圣公在前年得病,卧床不起,家里的事情都是衍圣公夫人和世子以及二公子做主,他们可是看孔璋一直不怎么顺眼的,当即找个由头把孔璋从曲阜县衙里赶走,换上了自家信用亲近的人。

孔璋就这么闲了下来,本代衍圣公还在病中见过他一面,不过见了后也没什么提拔恢复,孔璋还是这么闲着,经常出去游山玩水,族里有什么大家都要出头的差事才会轮到他,而曲阜县衙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换上去的人因为下手捞的太狠被赶下去,下一波又是如此,短短三年已经有七拨人上下,账目一塌糊涂,孔家各派斗的不可开交。

传承了千余年的大家族,也有自己的底蕴和经验在,大伙斗归斗,却对孔璋很是提防,生怕被他坐收渔人之利,甚至有短时间还把孔璋打发到济南府的庄子去,结果这孔璋在那庄子里给庄户们减租,和周围的士绅豪强们交好,开设生意铺面,很快就是闯出了名头,这让派他出去的人很不放心,急忙又是把人调了回来。

“现在孔府内什么好处都没有这孔璋的份,可一遇到难事和纠结事,却只能让这孔璋来处置,连路边茶铺的掌柜和伙计都和这孔璋打过交道,都替他抱屈”

“孔璋现在回自己的宅院住了,不知道为何,他没有娶妻,但已经纳妾,生了三个孩子,曲阜从公到私,处处能见到孔家人在做事,可孔璋的私宅里却不用孔家人,甚至连曲阜本地以及附近的人都不用,咱们的人在曲阜各处都打听到消息,唯独在这孔璋的家人身上没什么收获,他们戒心很重,看来这孔璋应该是有提防的”

“从济宁孔家粮行里打听到的消息,说孔家那边现在要查孔璋的账,不过很多人都说,是想要让孔璋拿钱消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