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都市藏真 > 分节阅读 1167

分节阅读 1167(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在巨大的短脸熊面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北极熊就“小巫见大巫”了,短脸熊站立时,比北极熊高13,重达1吨。

短脸熊除了生满利齿的大嘴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长长的四肢。

它们平时散步时,背部距地面约15米,而当其直立时,则要超过34米。

第四纪冰川对北美洲影响巨大,大量大型食草动物消亡,短脸熊随之数量减少。

不巧的是,在这个时期,其他杂食熊类“入侵”北美大陆,在食物适应方面更占优势。

短脸熊不仅面临着自然界的挑战,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还难以寻找交配对象,这3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短脸熊消亡。

目前有短脸熊样本保存于冻土之中,但为短脸熊寻找“代孕妈妈”比较困难,惟一与短脸熊基因相近的南美洲眼镜熊,体积只有短脸熊的110,很难承担“代孕妈妈”的工作。

第四种就是刚才提到的塔斯马尼亚虎了,原来韩孔雀得到过塔斯马尼亚龙虾,所以对于塔斯马尼亚虎也不陌生。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就曾生活着一种狡猾却又十分“害羞”的动物,那就是塔斯马尼亚虎。

其实,塔斯马尼亚虎并不能完全称之为“虎”,它长着类似狼的脑袋和像狗的身子,是现代最大的食肉有袋动物,又被称为塔斯马尼亚袋狼。

最后一头塔斯马亚尼虎1936年死亡,它的组织得到了良好保护。

想要复活塔斯马亚尼虎并非难事,有着“塔斯马尼亚恶魔”之称的袋獾,将成为不错的“代孕妈妈”,怀孕期仅需数星期,新生的塔斯马亚尼虎可以接受牛奶哺育。

第五种是雕齿兽,这是一种从化石中发现的食草哺乳动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约2500万年前到1万年前的南美洲,栖息地为现在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乌拉圭到巴西一带,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

雕齿兽堪称哺乳动物中的“铁甲武士”,成年雕齿兽身长约4米,背部距离地面达25米,像一部“甲壳虫”汽车那么大。

它们身上的坚硬“盔甲”直径大于两米,由超过1000个1寸厚的骨板组成。

雕齿兽还有一条超过1米长的管状尾巴,并有环形骨作为保护。

但是目前没有保存在冻土中的雕齿兽样本,只能盼望在黑暗干燥的洞穴中能够找到保存良好的样本。

因为体积问题,雕齿兽很难找到“代孕妈妈”。

第六种就是渡渡鸟,这是一种不会飞的鸟,仅产于非洲岛国毛里求斯。

肥大的体型总是使它步履蹒跚,再加上一张大大的嘴巴,使它的样子显得有些丑陋。

幸好岛上没有它们的天敌,它们安逸地在树林中建窝、孵蛋,繁殖后代。

在毛里求斯岛定居的欧洲人和他们养的猪,很快发现这种鸟吃起来很香,所以就有很多渡渡鸟被吃掉。

截至1681年,再也没有人在那个岛上发现活着的渡渡鸟了。

为数不多的渡渡鸟在17世纪被带到了英国,但200多年来,没有人见过活的渡渡鸟。

英国剑桥大学基因学家,2002年获准解剖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渡渡鸟样本,仅是渡渡鸟的一只脚。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更多的渡渡鸟样本。

但是基因学家相信,未来一定可以找到更多渡渡鸟样本,而渡渡鸟最佳的“代孕妈妈”是鸽子。

第七种是大地懒,几万年前,美洲还是大地懒的乐园,它们较其住在树上的表亲树懒更引人注目,长近6米,重量可能达4吨相当于一只非洲象的重量。

这些庞然大物经常以后腿直立行走,对其骨骼是个莫大的压力。

在北美干燥的洞穴里,科学家发现了它木乃伊化的皮肤与粪便,可能精确重建它的长相与行为。

一些保存良好的样本还带有毛发,所以复活它们是可行的。

但是大地懒体积庞大,使寻找“代孕妈妈”成为难以完成的任务,与大地懒基因最相近的树懒,体积比它小太多。

第一千六百一十五章披毛犀角

第八种是爱尔兰麋,生活在距今160万年1万年前,欧亚大陆北部地区的爱尔兰麋,形状看起来更像鹿,但它有两米高,角的宽度可达4米,是已知鹿类中最大的角。

与现代麋的角不同,爱尔兰麋的角主要部分呈厚板状,伸出一系列尖角状的突出物,即鹿角尖。

目前活着的近亲则是欧洲淡黄鹿,但是淡黄鹿的体积要小很多。

这样大的差别,使得基因学家很难将爱尔兰麋的基因架构,植入欧洲淡黄鹿体内。

第九种是一种十分出名的凶猛鸟类,这就是恐鸟了,恐鸟是一种连狮子、老虎都会敬而远之的“凶鸟”,它的上肢和鸵鸟一样已经退化,但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

恐鸟生活区域主要为现在的新西兰人烟稀少,食物充足,并且没有天敌,只有少数土著人猎杀恐鸟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猎方式,没有给恐鸟群体以致命打击。

直到18世纪初,仍有许多恐鸟在新西兰安逸地繁衍生息。

恐鸟的绝种,可能跟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亚祖先捕猎和开垦森林有关。

新西兰各地的洞穴里,都保存有完好的恐鸟骨头。

恐鸟的近亲是鸵鸟,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成功克隆鸟类的例子,所以想要恐鸟复活,只能尝试性地将恐鸟的基因,注入鸵鸟蛋,能否成功还有待研究。

而韩孔雀这次买到的动物尸体,其实是一只幼年披毛犀尸体,发现地点是西伯利亚的冰层之中,这具尸体保存非常完好,甚至还有毛发,是迄今发现的第二具幼年披毛犀尸体。

这次的发现,或许未来神秘的披毛犀,也将重返人间。

披毛犀是一种已经绝种的犀牛,从200万年前起,披毛犀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

披毛犀有一只扁平的角,可以推开雪来吃草,它有一层厚厚的毛皮以及皮下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下保暖。

披毛犀被早期人类猎杀,可能是其灭绝的成因,就像猛犸象一样,有很多披毛犀的样本藏在冻土层,把这些组织进行清洁之后,将有大量接近纯粹的dna,复活披毛犀绝非难事。

披毛犀平均体长3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