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4(2 / 2)
百济叛军和倭人都搞不清楚对方究竟有多少人,更难以及时调动围困,人少的唐军如泥鳅一样的到处乱钻,四处乱捅。
不远的路上。
李逍和赵持满他们带着五千步卒,正甩开大脚板子拼命的赶路。
在港口的时候,已经把一切非必战斗必须的物资都抛下了,此时每人除了身上的武器,什么都没带,连口干粮都没有带。
轻装前进。
跑步前进。
从唐津港开始就一直在跑,路上不断有人掉队,可李逍管不了了。
掉队的就自己跟上来,如果不来就算逃兵,事后按军法处置。
跑乱了建制也不管,目标久迟城赶到就行。
八十里路,光凭两个大脚板,一路强行军,把五千兵卒都跑散了,可总算还是赶上了。
当李逍率着跑的只剩下一千五百余人的部下赶到久迟城下时,王方翼已经有些危险了。
再怎么强悍,可毕竟只五百骑,加上城里冲出来的李伯英也不到两千人。
趁着夜色的掩护,左冲右突的打了半天,可终究人太少。
百济叛军和倭人也渐止住了混乱,不断的合围包抄,最终他们被围困起来,包围圈子也越来越小。
好在天黑,比较混乱,伤亡倒还不大。
但若等到天明,只怕这两支兵马就要被全歼了。
“杀”
李逍顾不得一路颠簸,见情况紧急,连忙挥刀大吼。
赵持满二话不说,一马当先,直接就率先冲了进去。
一杆唐旗高高举起,迎风飘扬。
又一面将旗举起,那是李逍的认字旗,上面一个大大的李字。
又一面将旗举起,上面是赵字。
再一面将旗举起,上面是刘字。
一面面的将旗举起,赵持满、刘俊、薛楚玉、柳温一员员战将赶到。
“杀”
虽然跑的精疲力尽,可此时顾不得休息,纷纷随着诸将冲了进去。
本来正得意洋洋的倭人和百济人,见到突然杀到的唐军,看着那一面面战旗,吓的面如土色,惊的目瞪口呆
唐军大部队到了,来的太快了
更让他们崩溃的是唐军来的太多了,而且似乎还在源源不断的赶到,不断的有人出现,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没完没了的。
一出现就吼叫着举刀端枪的奔来。
怎么有这么多唐军
而且看那面帅旗,来的好像是大唐安东副大都护李逍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
第398章为所欲为
“阶下之俘抬起头来”
李逍手拄着天子赐剑,身上的甲衣也还来不及卸去,坐在久迟城衙门里,居高临下的打量着那几个俘虏。
这是胜利者的姿态。
胜者为王败者寇,这场战斗李逍是最后的胜者,他该享有这种姿态。
台阶下的几员俘虏面色灰败,其中一人还满是桀骜不驯神色。虽被五花大绑着,还扭捏个不停,七个不服八个不顺的。
王方翼上前一脚将他踹翻在地,“上面问你话的是我天朝上国大唐皇帝钦命之安东大都护府副大都护蓝田县开国侯李节帅,尔区区败兵之将蛮夷番将也敢不敬”
狭井槟榔在地上打了个滚,只觉得肩头一阵疼痛,好不容易才挣扎着站好。他抬眼打量李逍,目光带着仇恨。
想不到这么年轻的人居然就是大唐的节帅,他是如此的年轻,剑眉星目,倒有些像是个书生,尤其是脸很白,一点不像是个征战过的将军。
可是自己却偏偏就败在此人手里,甚至还做了他的阶下之囚。
“你就是李逍运气好点罢了,否则。”
“否则如何”赵持满也过来踹了他一脚,将他又再次踹翻,“老老实实的给节帅跪下说话。”
狭井皮球似的又滚了几滚,“安敢辱我”
李逍抬手制止了又准备要踹人的王方翼几个,“算了,倭国不过是东海上的一个蛮荒小岛部落,一群倭人又懂什么,你们也不要如此欺负他,免得说我大国没有气度。”
这时刘伯英在几个士兵的搀扶之下走了进来,他刚包扎过,身上裹的跟个木乃依一样。
见到李逍,推开身边搀扶他的士兵,就要向李逍下跪。
“老将军可使不得。”
李逍忙起身相扶,刘伯英毕竟五六十岁的年纪了,人家还是左骁卫将军,军中的老资格。虽然如今在朝鲜半岛职位比他低,他李逍是副大都护兼都督,刘伯英只是五都督之一,但他也不敢当他这个大礼。
刘伯英紧紧握住李逍的手臂,忍不住都洒了把英雄泪。
“当日泗沘城下老夫还曾对大帅无礼,想不到这次大帅却能火速救援,实感万分之愧疚,老夫一条贱命倒无所谓,可这久迟城中千余军民却全赖大帅相救,请大帅受我这一拜”
“老将军快快请起,本帅身为安东副都护,救援久迟城本是我份内之事。”
刘伯英老泪纵横,鬼门关走了一遭,本以为是必死的,谁料到李逍会从海上赶到。
“这些该死的倭贼和百济叛军,请大帅将他们统统处死,以祭祀我麾下阵亡之将士。”
刘伯英要求把这些俘虏全都处死,然后用他们的首级在城外垒一座人头京观。
“杀俘不降。”
李逍先是说出一句话,然后又道,“当然,对于那些首恶也不能就此放过,我的打算是把为首做乱者全都押送长安献俘太庙,然后其余的军官等协从者皆绞死,暴尸久迟城外以震慑不轨者。”
“至于其它叛军和倭贼,统统押往赤山城,统统发卖为奴,所卖钱款用以采购粮食、药品、布匹等军用物资运回百济助军。”
一言以决生死。
“不,我是大和国的将军,我是贵族,你们不能这样对我。”狭井槟榔用不太流利的汉话喊道。
王方翼有些好奇的盯着这个脸很长,个子却很短,偏偏满脸还是大胡子的家伙,“你居然还会汉话”
“我是大和的贵族,当然会汉话。”狭井道。
倭国虽然在大海之东,但是在汉朝时,倭人就受到中原汉帝国的册封。隋朝时,倭人还派使者来中原学习汉文化,当时的天皇曾因为给隋炀帝的信中自称日出处天子致信日落处天子,而惹的杨广大大不满。
大唐立国几十年来,倭人其实也一直有派使者西渡来唐学习,大唐也有民间的和尚道士等东渡日本传法,甚至朝廷也派过官员到倭国出使。
只是倭人向来有些狂妄自大,把自己当成与中原帝国平等。
倭国自大和国一统诸岛后,虽然说有天皇世系,不过实际上地方的豪强们实力是很强的,大致来说,倭国的朝廷其实有点像是诸侯之主,各地豪强就是诸侯,实力强点的甚至都不怎么理会中央朝廷。
不过自大和统一倭国诸岛后,实力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他们一直想要染指朝鲜半岛,与新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