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章 天大的事儿!(1 / 2)
大明最初在宣府设置镇守总兵官的时候,为了加强宣府镇长城的防务力量,于嘉靖九年将东至居庸西,北从永宁卫南口起,西至西阳和南山台、大同天成卫界止,共一千九百七十三里的长城防线,划分为中、西、南、东、北五路,分设参将戍守。
宣府镇,也逐渐演变为镇、路、堡、关的防御建制。
当时,北路的路城设在了独石口城,路下分戍十四处城堡;中路的路城设在了葛峪堡,路下分戍八处城堡;西路的路城设在了万全右卫城,路下分戍十三处城堡;南路的路城设在了顺圣川西城,路下分戍七处城堡;东路的路城设在了永宁城,路下分戍七处城堡。
守卫整个宣府镇的武将称为镇守总兵官,守卫一路的武将则被称为参将,而守一城、一堡的武将就称为守备、参守、防守、操守等官。
到了嘉靖四十五年时,又将西路分为上西路和下西路,并增设了南山路;而后在万历十八年时,又一次将北路为上北路和下北路。
这样,宣府镇就由五路变为八路。
即东路,路城设在永宁城,下辖七处城堡;下北路,路城设在龙门所,下辖六处城堡;上北路,路城设在独石口,下辖八处城堡;中路,路城设在龙门卫,下辖八处城堡;上西路,路城设在万全右卫城,下辖七处城堡;下西路,路城设在柴沟堡,下辖六处城堡;南路,路城设在顺圣西城,下辖七处城堡;而南山路,路城则设在了柳沟城,下辖三处城堡。
…………
而现在,宣府下辖的八路里面,已经有上下北路、中路、东路、上西路被永宁伯直接控制,还有宣府镇城也被张诚牢牢掌控。
虽然仍有下西路、南路、南山路等三路,但这里边的下西路、南路夹在宣镇与大同镇中间,内有凶悍的勇毅军震慑,外有王朴的大同军钳制,他们闹不出什么幺蛾子。
即使黎建萼、杨天福二人都跟赖天禄有姻亲,但是他们已经得到永宁伯的保证,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决不会再替赖天禄出头。
至于南山路参将熊廷瑞,虽然也称作一路,但却是实力最不济的一路参将,他这一路主要是为了拱卫居庸关和昌平而设,下辖只有三处城堡,连粮饷都要仰赖东路供给,还能如何呢?
宣府,镇朔大将军府的大堂内,永宁伯正与麾下文武商议着勤王之事。
“爵帅,即收到檄文,如不派兵入卫,恐引起皇上不悦啊。”刘敏慎在旁边提醒着。
胡以温也出言附和着:“是啊,依大明律,檄文到日,即当调兵入卫。督帅,此事不可延搁啊。”
如刘敏慎等留在宣镇的老人,还是习惯于称呼张诚为爵帅,不似胡以温等都已改口称呼督帅了。
张诚并没有说话,他的目光从郭英贤、刘广武等武将身上扫过,最后停在了刘敏慎的身上,才道:“慎之,我没讲不派兵入卫勤王,只不过眼下我们还有大事要做,因此入卫一事,才须从长计议啊。”
“大事?”刘敏慎闻言迟疑着说道:“督帅的意思是……?”
不光是刘敏慎一人对此感到吃惊,其他人皆是如此,他们实在想不明白除了入卫勤王,还有什么大事须从长计议?
在大家的注视下,永宁伯张诚开口说道:“虽建奴再犯京畿,然其孤军深入我境,既无后援,又无重炮可依,断不会冒然攻打京城,所以京城必是无忧。
而我勇毅军方经剿贼之战,兵乏将疲,尚需休整,且粮草亦无准备,冒然调遣大军入卫京城,恐陷于缺粮短饷之境地,进而重蹈十一年之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