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五百六十章 负能量的特性与作用(1 / 2)
以科技侧的发展来说,人们得先掌握核聚变技术,有了充足的能源供应,才能真正地展开一系列的星际探索和开发。
建造太空电梯,研发脉冲引擎,完善生态圈建构技术……最终完成整个恒星系的开发。
在走到这一步以后,人们就会发现电能逐渐不敷使用,从而寻找更高层次的能源运用方式,于是能量方块的制造技术应运而生。
凭借着能量方块,人们再不需要透过繁琐而低效的能量转换,将各种高层次能量转化成电能,然后用电能去驱动各种高阶设备。
这样的改变,不仅让人们对能量的利用率大幅提升,使各种设备的体积因此大幅缩小,其输出功率却是不减反增。
这一突破,不仅拔高了人们的科技水平,也让人们得以有效地利用恒星的能量,从而跃升至二级文明。
随着曲速引擎的诞生,恒星系的活动日益频繁,可人们却对跨星系活动裹足不前。
因为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距离太过遥远,也太过危险。
星系之间的距离,基本上都是以光年做计算,就算曲速引擎可以达到理论上的光速,甚至是超光速,去一趟比邻星系也要好几年的时间。
问题在于,人们虽然研究出了曲速引擎,可其速度却没有达到理论的上限,差不多只有十分之一光速。
这一趟过去,可能就是几百上千年的时间。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宇宙还在不断地膨胀,宇宙中的天体也在不断地运转,飞船的速度越慢,其飞行的轨迹也就越曲折,实际航程也会不断增加。
飞船的飞行速度若低于一定程度,甚至永远抵达不了目的地。
与此同时,飞船在离开恒星系的穹顶遮罩以后,还得面对各式各样的宇宙射线,大大小小的陨石,乃至于各种未知的存在。
这里所谓的穹顶遮罩,指的是恒星向外吹拂的太阳风,跟恒星系以外的宇宙射线交互对冲,自然形成的隔离带。其作用相当于恒星系的大气层,隔绝了绝大多数来自于宇宙的危险。
这既是恒星系最外围的屏障,同时也是二级文明想要对宇宙探索,所需面对的一道天堑。
可以说,单从物理规则的角度而言,二级文明几乎没有更进一步成为三级文明的可能。
但负能量的发现,改变了这一个结果。
所谓的负能量,其实是精神力量在信息层沉积下来,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概念,一种趋向于于精神的维度力量。
它无形无相,却可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无所不在,可绝大多数的手段却探查不到它的踪影。
一般来说,二级文明只有科技水平攀升到某种程度,且自主生成的负能量累积到一定的量,才有可能发现负能量的存在并加以利用。
不断膨胀的宇宙空间,其实就像揉成一团的废纸,是曲折的,甚至是重叠在一起的。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是在走直线,可是以更高维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一直在绕圈子,而我们要去的地方,可能就在我们的旁边,甚至与我们当前的位置重叠在一起。
透过信息层的交互,负能量可以打通两个靠近的,甚至重叠在一起的空间,建构所谓的虫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