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技术壁垒(2 / 2)
周旭东现在想想,如果不引用,这个修正常数的概念,按照之前的技术尺寸指标设计生产,那发动机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当初周旭东也没想到,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到这种程度。
那对后来一些其他零部件,是不是也有更强的要求,无非也就是起落架和发动机。
现在起落架的问题,还摆在眼前,跟发动机的问题同样棘手,等待着处理。
在这些关键零部件之上,存在着技术壁垒,攻破这些技术壁垒,才能有选择的余量余地。
“WJ6涡桨发动机,性能非常之好,几十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自主化研究生产了,现在很多军用飞机,配备的就是这款发动机,我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鲲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民用飞机,满载的状况非常之少,这款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参数完全符合。”
刘海洋只是简单地用手机,在网上搜索了这款发动机,如果想要得到详细的参数,还要跟发动机的厂家,申请技术备份资料。
“真实的情况,跟网上说的还是有差距的,涡桨发动机,也属于我们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非常准确精细化的东西,不可能在网上呈现,那样的获取成本太低了。”
周旭东说道:“刘海洋你的意思,涡桨发动机,还是用原来的?”
“我还是坚持原来的意见,退一万步来讲,鲲龙是我们自己生产的飞机,如果发动机都采用国外的,那还有什么意义吗?飞机的发动机是关键性的技术,鲲龙用国外的发动机,那我们在发动机技术这方面,永远不会得到突破。恰恰相反,鲲龙使用了我们的涡桨发动机,还可以更为直接地验证发动机的性能,由此进行改善改良,为下一步发动机提升更大的空间,做实战准备,技术数据和实验数据,有的时候,跟现实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刘海洋之所以有这种想法,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根本没有退路,不用国产的涡桨发动机没有其他选择,只有这一款用,也要用不用也得用,刘海洋跟冯雪敏参与了修正常量的计算整个过程。
修正常数,更对鲲龙的各种性能指标,有着非常大的提升,对鲲龙的飞机尺寸和重量,并没有多少改变,可能有不少相关的专家,理解出现了偏差。
直接将鲲龙的整机,最大起重再装重量,跟涡桨发动机的最大功率相匹配,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太合理的判断方法,鲲龙满足最大的体重,载重量条件,是非常苛刻的。
“周老师,其实我是这么想的,鲲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