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2章 海底蛟龙(第三更,求订阅)(1 / 2)
太平船厂,是SEA历史最悠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前——英商设立的修船厂,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不仅成为SEA最大的船厂,同样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厂。
太平船舶工业公司的干船坞规模居世界前列,拥有5个干船坞和5个浮船坞,其中两个640米的干船坞是世界最大的干船坞,可同时建造多艘超大型船舶。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太平船舶不仅制造了数千万吨商船,而且还在完成诸多的第一——世界上第一艘5万吨巨型油轮、第一艘集装箱船,第一艘10万吨超级油轮,第一艘10万吨运矿船,第一艘20万吨超级油轮,第一艘50万吨超级油轮,第一艘LNG运输船……
可以说,太平船厂一直都是以行业开创者的身份进入船舶市场的。而做为世界上最大的、最现代化的船厂,它并不仅仅只建造商船,它同时还是世界上极其重要的军舰制造商,从航空母舰到两栖攻击舰,从巡洋舰到护卫艇,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太平船舶不仅是SEA的主要军舰制造商,其建造的军舰还出口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西班牙等国。
李奕轩一行人来到一处船台,虽然海风徐徐,但是船台里弥漫着焊接的金属味道,巨型龙门吊的钢索在空中微微晃动,阳光透过顶棚的缝隙,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斑。
李奕轩跟着工程师赵四维走进船坞深处,视线瞬间被前方的灰色艇体吸引——那是正在建造的海蛇级常规动力潜艇,艇身如一条蛰伏的海兽,部分裸露的高强度钢在光线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几名工人正趴在艇体侧面,进行最后的焊接作业。
“总裁,您眼前这就是海蛇级的首艇‘海蛇号’。”
赵四维指着潜艇,用颇为淡定的语气:
“虽然它是常规动力潜艇,但是它与普通的常规动力潜艇又有不同,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其装备有全球首款实战型斯特林AIP动力系统。”
他引着李奕轩走到潜艇动力舱对应的船坞平台,手里的图纸在风中轻轻翻动:
“您看,系统里包含两台柴油机、4台斯特林发动机和1台主推进电动机。常规潜艇水下航行依赖蓄电池,最多两三天就得浮出水面充电,可海蛇级不一样——”
赵四维顿了顿,加重语气介绍道:
“水下以4到5节低速航行时,单靠AIP系统就能连续潜航至少两周,不用上浮;要是速度降到4节以下,潜航时间能延长到三周左右。这几乎让它拥有了准核潜艇的水下续航能力,却没有核潜艇的天价成本。”
虽然核潜艇的性能优越,美国海军甚至直接放弃了常规动力潜艇,但是SEA海军并没有放弃常规动力潜艇,这是因为SEA存在近岸防御的需求——其水下战任务有相当一部分包含了在大陆架海域执行的近岸任务,因此常规动力潜艇还是可以接受的。同时,由于常规动力潜艇相比核潜艇可以保持较高的完备率和出勤率,可以做到迅速出击。
与此同时,还有外贸需求,早在二十多年前,SEA就利用从德国带回来的21型潜艇舱段制造新艇,向西班牙、巴西、阿根廷以及智利等国出口,在过去的二十间,太平船舶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潜艇供应商。
而太平船舶在研制新型核潜艇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常规潜艇的研制,而AIP系统就是其历时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它是对二战德国瓦尔特式潜艇的进一步研究与改进。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李奕轩俯身看着图纸上的动力系统示意图,指尖在“斯特林发动机”的标注上轻轻点了点:
“这么说,它能长时间在水下隐蔽?这对近海防御太重要了。”
“完全没错。”
赵四维笑着点头,又指向潜艇首部,说道:
“武器系统也不含糊。艇首有6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分上下两层水平排列,上层2个,下层4个。能发射73型鱼雷,射程远、精度高,对付水面舰艇和潜艇都没问题;还能兼容‘捕鲸叉’反舰导弹,打击范围能覆盖百公里外的目标,必要时还能布放水雷,形成水下封锁线。”
他伸手指着潜艇的艇体,介绍道:
“艇体用的全是高强度钢,下潜深度比传统常规潜艇提升了15%,在深海里更难被探测到。”
李奕轩绕着潜艇走了半圈,目光落在艇身的焊接缝上,若有所思地开口:
“核潜艇的威慑力确实强,但造价和维护成本太高,盟国的财力根本负担不起。这种海蛇级,倒是刚好契合他们的需求。”
这也是提升盟国防务能力的一个有效选择,东南亚地区本身就是海岛地区,海军建设是不容忽视的,而潜艇也是有效遏制敌国海上力量的必需。所以,东约各国海军都有一支规模不大不小的潜艇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