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 吴门与“阳神”的初碰撞(1 / 2)
散装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学术报告厅,古色古香,充满了书卷气息。
然而,今天这里的气氛却格外不同,不仅本院专家悉数到场,连散装省中医药大学的不少教授、研究生,以及周边城市的中医名家也闻讯而来,将会场挤得水泄不通。
陈阳带队前来,到了每个地方都能吸引不少中医医生和中医爱好者。
所有人都想亲眼目睹,风头正劲的“阳神”陈阳,与底蕴深厚的吴门医派,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主席台上,吴永平副院长居中,左右分别是本院几位德高望重的吴门老专家,以及陈阳和他的团队成员。
巨大的电子屏上,展示着今天的第一例疑难病例。
患者是一位六十二岁的女性,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狼疮性肾炎,肾功能不全”。
患者面部蝶形红斑明显,全身关节疼痛,低热缠绵,双下肢中度水肿,尿蛋白(+++),血肌酐升高。西医给予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但病情控制不理想,副作用明显,患者精神萎靡,痛苦不堪。
“这位患者,西医诊断明确,但病情复杂,激素副作用较大。”
吴永平介绍道:“中医方面,前期我院多位专家参与诊治,辨证为‘阴虚火旺,热毒蕴结’,用过犀角地黄汤、青蒿鳖甲汤等方剂加减,清热凉血解毒,但效果反复,患者虚象渐显,颇为棘手。”
一位头发银白、面色红润的老者,是医院返聘的吴门名宿,姓陆,他缓缓开口,声音洪亮。
“此患者病在阴分,热毒深伏,固然需清需解。然观其舌胖大而有齿痕,脉虽细数却重按无力,此乃脾胃已伤,气阴两亏之兆。我吴门先贤有云,‘存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前期用药,或偏于寒凉,克伐中土,致使热毒未清,正气先溃。当务之急,应以扶助脾胃,益气养阴为主,佐以清解,方如参苓白术散合生脉饮加减,缓缓图之,待胃气来复,再议攻邪。”
陆老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吴门医派重视脾胃、用药轻平、不主张峻剂猛攻的特点。
陆老说完就有人表示赞同:“陆老所言极是。但患者热毒标象显着,若过度扶正,恐有闭门留寇之嫌。我认为可在扶正基础上,加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热解毒之品,但用量宜轻,不可过剂。”
两种意见都偏向保守,以扶正固本为先,清解为辅。
台下众多吴门传人或附和,或沉思,显然对这种思路颇为认同。
吴永平将目光投向陈阳:“陈主任,您看……这种情况,当如何把握扶正与祛邪的尺度?贵团队在京都,处理此类免疫系统疑难病,想必经验丰富。”
这个问题极其刁钻,既询问了观点,又暗含比较之意。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阳身上。
陈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再次看向了庄启文,温和地道:“庄医生,这个病例,你如何考量?”
再次让庄启文打头阵!
台下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在吴门医派的大本营,面对如此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陈阳依然选择让村医出身的庄启文先发言,这份胆识和对自己队员的信任,让不少人动容。
庄启文深吸一口气,站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