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我在俄国做寡头 > 第1024章 撞击测试

第1024章 撞击测试(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2月5日,鄂木斯克地球行星防御部指挥中心,尼古拉以及项目负责人阿尼亚达夫、俄国宇宙深空探索公司的普希金都在焦集等待着一个最大的实验数据。

当1月16日会议结束后,一场代号为“轨道偏转-1”的紧急深空防御实验,就已经在俄国宇宙深空探索公司内部开始实行。该任务响应拦截即将撞击地球‘阿波罗号’小行星,而获取宝贵的参数指标。

本次使用的拦截卫星被命名为“破袭者-1”,全长3米,干重580公斤,搭载一台小型离子推进系统和一个当量为5千吨TNT的可控微型聚变增强型裂变弹头,具备远程遥控引爆与自毁双重安全机制。

1月16日下午21点“破袭者-1”由“轨道礁”的专用离轨舱段释放,随即启动霍尔效应推进器,执行一系列轨道修正机动。根据地面测控网与“东风”卫星导航、以及‘千里眼’天文望远镜提供的实时定位信息。

“破袭者-1”经过五次变轨,逐步抬升远地点并调整倾角,最终成功切入一条与“阿波罗3号”相交的拦截轨道,经过将近20日的飞行目前距离撞击还有2个小时左右。

整个飞行过程中,卫星通过X频段加密链路与“轨道礁”主控中心保持通信,同时借助星载光学导航系统自主识别目标轮廓。当距离目标约12万公里时,星载AI导航模块切换至末端制导模式,启用高分辨率红外成像仪锁定小行星热信号特征,并计算相对速度矢量。

随着距离缩短至5万公里以内,“破袭者-1”关闭主推进系统,进入自由滑行状态。此时其姿态控制系统启动三轴稳定程序,确保弹头朝向与撞击方向一致。

星载激光测距仪开始工作,每秒采集上千组数据点,构建出“阿波罗3号”的三维表面模型。分析显示,该小行星呈不规则椭球状,表面布满微陨石坑与裂缝,反照率较低,初步判断其成分为L型普通球粒陨石混合金属铁镍结构。

在距离目标3,000米处,卫星启动最后的精确定位序列。由于小行星自转周期约为78秒,且存在轻微章动现象,导航系统采用动态补偿算法,预测最佳撞击点位于其赤道区域一处平坦地带,以最大化能量传递效率。

与此同时,核装置进入最终激活状态,保险解除程序由“轨道礁”指挥中心与莫斯科季托夫航天试验总中心双通道确认后完成。

东八区时间2月5日上午11:02:18,也就是距离预估撞击地球时间还有整整十天整,“破袭者-1”以相对速度每秒38.7公里撞向“阿波罗3号”。撞击瞬间释放动能相当于约9.3千吨TNT当量,其中约78%来自动能冲击,22%由核爆引发的等离子激波贡献。

撞击发生后,高速摄影机记录下完整过程。第一毫秒内,“破袭者-1”的前端钨合金穿甲体穿透小行星表层岩石,深入约4.2米后触发核装置起爆。爆炸产生温度超过百万开尔文的火球,迅速汽化周围数百立方米的硅酸盐矿物,并引发连锁碎裂效应。

X射线与伽马射线脉冲在微秒级时间内辐射至整个小行星表面,导致局部材料瞬间电离。随后形成的冲击波以超音速向外扩散,迫使内部裂隙扩展,大量碎片被抛射进入深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