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我在俄国做寡头 > 第1024章 撞击测试

第1024章 撞击测试(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监测数据显示,在撞击后的前60秒内,至少有680吨物质脱离母体,形成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尘埃尾迹,部分细颗粒进入环绕太阳的独立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爆炸威力巨大,但由于小行星整体结构致密且含有较高比例的金属成分(后续光谱分析证实铁镍含量达32±3%),其主体并未发生显着轨道偏移。

多普勒雷达跟踪结果显示,质心速度变化(Δv)仅为每秒0.8厘米,远低于改变其最终落点所需的每秒数米量级。换言之,此次核爆未能实现轨道偏转目标。

然而,从工程角度看,任务取得了另一层面的重大成功:通过对喷发物云团的光谱、质量和速度分布建模,俄国科学家得以反推出“阿波罗3号”的平均密度为3.4g/3。

抗压强度高达480MPa,属于极为坚硬的岩质天体类别。此外,其内部孔隙率不足8%,表明它并非松散堆积体,而是经历了早期熔融分异的原始星子残骸。

综合评估表明,此次撞击使小行星总体积减少了约3.7%(误差范围±0.5%),质量损失约5.82%,主要集中在迎击面及其邻近区域。这种“削蚀式打击”虽未改道,但有效削弱了其结构完整性,降低了未来再入大气层时产生大规模空中爆炸(Airburst)的能量峰值。

“破袭者-1”在撞击前最后0.3秒传回全部传感器数据,包括加速度曲线、应力反馈、中子通量读数以及表面矿物成分快照。这些信息经“轨道礁”中继后转发至鄂木斯克指挥中心与莫斯科施捷尔恩贝格研究所,经联合解码分析后形成完整事件重建图谱。

而同时‘千里眼’天文望远镜实时观测现场爆炸以及小行星的速度和轨迹变化,这些数据经过传输到地面接收站后,‘雄心4号、5号’停止其他所有运算任务,全力开始计算解析。

不过本次实验做到了多项人类技术突破,在地球同步轨道运行的“轨道礁”作为空间基地,在接到指令后12小时内完成卫星部署,证明商业空间站可承担深空应急任务指挥职能;

微型核装置深空应用可行性: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未出现提前引爆或失效情况,为未来高能拦截方案提供硬件基础;

非偏转型防御策略确立:当无法显着改变大质量致密天体轨道时,“体积削减+结构弱化”成为次优选择,有助于降低地面灾害等级;

多源遥感协同观测体系建立:任务期间动用了包括军民两用的监视卫星、“Bion-M”系列生物轨道平台以及“秃鹰-E1”雷达成像卫星在内的十余颗俄系航天器,构建起覆盖光学、红外、雷达与粒子探测的立体监控网络。

(本书内容纯属架空历史,不要过分解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