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代晋 > 第一五一九章 进军(二合一)

第一五一九章 进军(二合一)(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随着李徽激昂的声音响起,在座所有的将领们都面容严肃,重重的点头。

东府军这些年来在军中将领的培养上可是下了大功夫。除了军事技能作战谋略上的培养选拔之外,李徽的要求是,尽量提高将领们的认知和学识。毕竟东府军将领大多数是寻常百姓子弟因军功和训练优秀者提拔,在认知上必须加强,整体素质必须提高。李徽可不喜欢那种只会打仗,觉悟不高的将领。

为此,东府军中开设了军中学堂,识文断字兵法谋略天下大局都要学习。并且不断的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素养。说白了,便是一种启蒙和人生观的塑造。

李徽多次亲自教授,分享给这些人他们从不知晓也根本没想过的大局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这固然一方面也是李徽的需要,要东府军成为一支真正忠于自已的兵马。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自已在干什么,让他们树立目标,不至于浑浑噩噩,保持和自已的一致性。

之前以保卫徐州保卫徐州的百姓为切入点,后来进一步发展到为天下百姓谋生计,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目标和眼光。再到现在,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时代的角度上来让他们坚定信心提供动力。这都是一个塑造的过程。

就像今日这些话,若是在十年前李徽说出这些话来,所有人都会懵懂无知,根本不能体会。但经过这十年的建设和塑造培养,绝大多数人都能明白这些道理,并且产生共鸣。李徽需要这些共鸣,这便是战前的动员所需要的东西。

“第二阶段的目标很简单,攻克中山,击败拓跋珪的大军,收复平州之地,之后收复幽州。将拓跋珪赶出关东,赶到雁门关之外,让他们永远不敢踏足中原。如能做到,便是成功。多的话我也不说了,至于此次作战的方略,本人自当会同几位大将军进行商议制定。诸位回营之后,即刻动员准备。三天后,大军开拔,兵发中山。”

……

关于此次进攻中山的方略,李徽和周澈李荣苻朗等人进行了多次商议。

此番进攻同之前不同,前往中山一路都是平畴之地,只有高阳曲阳一带有些山地丘陵地形。这样的地形,对于东府军而言是不利的。因为这更利于魏军骑兵的进攻。

去年冬天的北伐,李徽之所以选择冬天,便是为了规避对方骑兵的优势。利用冰雪严寒的天气,将运动战的可能降低到最低,逼迫对方龟缩防守,发挥东府军的攻城优势。

邺城之战,最后关头魏军的拼死冲锋更证明了李徽决策的正确性。若无冰雪阻挡,对方从一开始便会以骑兵冲锋的方式进攻,发挥其所长,胜负难料。

但现在,春暖花开季节,再无冰雪阻隔。关东平原之地又没有密集的湖泊河流阻挡,地势平坦。魏军骑兵将具有极大的进攻主动优势,他们可以凭借机动之力随时发起进攻,并且随时撤离。

故此,众人一致认为,此次进军中山,当步步为营,不可冒进。不但要保持大军的阵型和间距,更要随时准备迎接战斗。

周澈更建议,不必去理会高阳之敌,一路向曲阳进攻,夺取曲阳之后,大军长驱直入攻向中山。一旦将中山城围住,便算是成功了一半。因为这可避免在行军途中对方不断的滋扰,以及对方骑兵兵马对后勤辎重粮草道路的截断和袭击。

李徽同意周澈的建议,认为切中要害。经过众人的商议讨论之后,李徽将此次作战的指导思想归结为八个字:步步为营,直捣黄龙。这和之前邺城信都之战的‘分进合围,攻城打援’的指导计划完全是天壤之别。

四月初一,东府军全军开拔。信都留守一万兵马作为后勤运送的保护兵力,其余十二万兵马分为前中后三军一起行动。

前军兵马由李荣率领朱龄石朱超石谢玩等将领率领。三万前军兵马由骑兵五千,火铳弓箭手五千,步兵两万组成。骑兵兵马负责前出探路和两翼十里范围内的警戒。派出十余个斥候小队,配备快马深入大军三十里区域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头部触角。目的便是对魏军骑兵兵马做到早发现早预警。这样可给中军和后军提供更加安全的空间。

中军五万大军由李徽和周澈统领,苻朗郑子龙等十几名将领共同领军。其中包括了主力骑兵一万三千人,弓弩火铳手一万人,两万步骑兵,以及三千操炮手配备的一百二十门重炮。另外,还有两百架冲锋车,修缮之后重新投入使用的八架云霄车以及攻城冲车若干。

后军三万人由高衡诸葛侃两人统帅,他们将携带近三千辆大车组成的庞大物资粮草车队,大量的工匠和民夫组成的补给大军。由两千骑兵外加两万余步骑护送保护,紧跟中军而行。

李徽要求,三军保持阵型,相距不得超过五里。无论扎营和行军都不得脱离太远,以便保持合适的便于救援的距离,不给对方以切断联系发起突袭的机会。

即便如此,三军连同民夫工匠在一起超过十四万人的庞大军队;外加上数万头马匹和拉车的牛骡牲畜;还有近三千五百辆随行的各种运输物资粮草和进攻火器云霄车组件冲锋车等车辆。这些,组成了一支庞大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规模的大军。

光是开拔出发,便用了大半天。前军抵达二十里外时,后军的车队才刚刚出发。在正式行军开拔之后,大军车队已经绵延三十余里,前后都一眼看不到尽头。除了密密麻麻的兵马之外,便是漫天飞扬的尘土和在阳光下招展的旗帜。

这种场面,固然令人血脉喷张,雄壮无比。但对于李徽等人而言,却也有些忧心。大军逶迤三十余里,阵型也不是那么容易保持的。对方骑兵若发起攻击,却也不那么容易进行快速的支援。

兵马行进之中互相等待,保持阵型。前军速度虽快,但后军车辆多,并不能快速前进。整个大军前进的速度堪称龟速。

而且,为了贯彻步步为营,随时防御的原则。兵马必须集中扎营,做好防御工事,以免敌人夜袭。

第一天,大军只行进了十五里,便被迫就地扎营。

第二天,情况稍微好了一些。但也只行了三十里便开始扎营。前中后军聚拢在十余里方圆的区域,扎下各自的营盘。李徽更是下令,从今晚开始,必须在营地周围架设铁丝网防护圈,并且以大车和冲锋车进行简易工事的搭建。

所以,其实整个一天忙下来,兵马只有数个时辰的行军时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扎营搭建防御体系以及拔营行军的忙碌之中。

军中有些怨言,有人认为李徽过于谨慎了,不该如此小心。要是依着这样的行军速度,原本三五天便能抵达曲阳的行程,要被拉长到起码八到十天。这是一种折磨,对将士们的士气不利。本来嗷嗷叫的动员之后的兵马士气高涨,却被这样的折腾消磨的精疲力竭,比之急行军还令人疲惫。而且,这样的行军还多消耗掉大批的粮草物资,实在是没必要。

但李徽坚持如此,禁止任何人对此提出异议。李徽必须慎重,他不能给对方任何的机会。其实眼下的情形,已经漏洞颇多了,自已做的也只是尽量的弥补。

连续四天的行军,都是在这种混乱缓慢的节奏中进行。而斥候兵马在大军周围也没有发现任何敌人的踪迹。这似乎佐证了一些人认为的敌人根本不可能来进攻,李徽过于谨慎的议论。但李徽却认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表面的平静是表象,从一个合格的统帅的角度来看,对方绝对不会无动于衷,绝对不会放弃利用对方行军的机会进攻的企图。

李徽坚信这一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