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二章 北进(二合一)(1 / 2)
五月末,江陵大江渡口,大军云集。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刘裕已经做好了北伐关中的准备,已经蓄势待发。
刘裕的准备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兵马粮草物资上的准备。在采纳了刘穆之的计策决定北伐之后,刘裕便迅速开始了军事调度。他下令益州刺史毛璩率三万益州兵马进驻汉中,同时征调民夫押运粮草物资在汉中集结。除此之外,江陵集结的十万兵马中的大部分也向汉中开拔。
为保证后勤的供应,刘裕在荆江二州征发十万苦役前往关中运粮。大量的从荆州江州二州征集的粮草物资火炮火器弹药已经源源不断的运往汉中集结。
此番在军事上,除了之前集结于江陵的十万大军之外,还将有三万益州军,两万梁州兵马,外加从扬州都督府紧急调来的姑塾的一万兵马前来。总兵力将达到十六万之巨。
除了军事后勤方面的调度准备之外,刘裕还做了朝廷上舆论和风向的准备,让这一次自已的北伐得到朝廷的支持和上下官员们的认可。
这一点其实颇为重要。李徽北伐关东成功,声望大涨。此番挟收复关东之威,东府军继续西进攻关中乃是顺理成章之事。而刘裕想要北伐,贸然出兵,不免会有和李徽抢功之嫌,会被人讥讽嘲笑不齿不说,还会让李徽认为这是故意和他为敌。倘若李徽上奏朝廷计较此事,朝廷上下恐怕会制止自已的行为。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刘裕耍了个心机,故意上奏朝廷提请督促东府军一鼓作气西进收复关中之请。刘裕知道,李徽等人不会同意继续西进。一方面,关东大战方休,东府军需要进行休整,不可能连续作战。而收复关中的难度比之收复关东要更大,特别是自西向东的进攻,要经历重重山河阻隔,险关河隘,处处都是困难。李徽的东府军想要西进,必须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另一方面,自已只要一提出此议,必被李徽等人视为别有用心,他们一定会拒绝。
自已正是要他们拒绝,那样自已便可以乘势提出接力北伐之事。凭借着眼下朝廷上下大晋全国高涨的收复故土的激情和风气,很容易便得到他们的同意。朝廷的同意是很重要的,不但北伐名正言顺,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要粮要物资要船只甚至调动京畿兵马。
而最重要的是,那是李徽自已拒绝西进的,他们也无话可说。
当然,事情若有变数,李徽的东府军若是遵旨进攻关中,那也没什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东府军胜算恐怕堪忧,一旦进攻受阻,陷入僵持境地,则自已可以乘机以协助为名出兵摘桃子。有东府军吸引姚秦大军在东侧,自已从汉中北上进攻的压力会大大的减小。谁先攻克长安,谁便是收复关中的功臣。到那时,李徽怕是为自已做了嫁衣裳。
事情正如刘裕所设想的那般发展,不久前,李徽以兵马休整为名,拒绝了朝廷征询他一个月内出兵关中的旨意。
李徽甚至在答复的奏章上说,东府军进攻关东损失颇大,恐需数年才能恢复。所以,这入关中之事,恐要数年之后才可。朝廷若急于收复关中,便请增援兵马十万,粮草百万石,他才能出兵。
这样狮子大开口的要求,自然遭到了朝廷的拒绝。朝廷哪有十万大军百万石粮草?朝廷若有,还用看你李徽的脸色么?真是天大的笑话。
刘裕及时上奏朝廷,表示愿意领军接力北伐。王谧等人也立刻配合上奏,历数此刻关中混乱,夏国反叛,凉州部族自立,姚秦兵马正在平叛。此刻正是进攻关中的最佳时机,机不可失。一旦等待数年,待姚秦平复叛乱之后,则丧失机会了。
司马德宗同意了刘裕北伐之请,故而刘裕得以奉旨立刻展开行动。
大江渡码头上,阳光之下,千帆树立,兵马云集。已然有部分兵马已经提前出发赶往汉中,这里只有五万余水陆兵马。但依旧是旌旗招展,场面宏大。巨大的宋王大旗迎风招展,兵士们在码头上云集准备乘坐船只前往巴东郡。之后从巴东郡经由陆路前往汉中。
高台之上,刘裕全副武装,手扶长刀刀柄挺胸而立。他今年还只有三十多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他本就相貌英武身材魁伟,此刻站在高处,更如一座山岳一般挺拔,颇有英雄气度。
有多少人能够在他这个年纪达到这样的高度?以刘裕的出身,短短十几年便成为大晋宋王,能有今日的实力,那是何等的造化和传奇。当世只有一人能同他比肩,那便是李徽。
但刘裕心中并不认为李徽能和自已相比。李徽受谢氏提携,迷惑谢氏女郎上位,不能算是白手起家。而他刘裕完全凭着自已的能力和审时度势的才能有了今日。任何一个机会都是他刘裕自已的发现和抉择,甚至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谋划。善于谋划,善于抓住这些机会,这才是刘裕的成功之道。每一次,老天都站在自已这边,这或许便是天命。
“诸位将士,出征在即。有请宋王为诸位将士说几句话。”全副武装站在身旁的刘毅高声对着码头上拥挤的兵将们大声喝道。
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将目光投向站在高台上的刘裕。
刘裕微笑点头,上前几步,拱手向着人群行礼。
“诸位将士,本人刘裕有礼了。”
“宋王有礼,宋王有礼。”众将士纷纷还礼道。
刘裕点头,朗声道:“诸位可知今日我等集结出发,是要去做什么?”
将士们纷纷叫道:“自然是去北伐关中,攻占长安,收复故地。”
刘裕大声道:“说的没错,但这只是一个目的。我们此番北伐,确实是为了收复关中故地,但也是为了诸位谋富贵功劳而去。或者可以这么说,在我心中,为诸位谋富贵是第一位的事,收复关中反在其次。”
众将士错愕瞠目,刘裕大声继续道:“诸位都是贫苦出身,有的还身为贱籍。你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被迫参军,为谋生计而来。靠着那些微薄的军饷来养活妻儿父母,混一口饭吃。你们许多人都害怕打仗,不喜欢打仗,生恐断送了性命,生恐父母妻儿无依。我理解你们的心思,知道你们的处境。我之所以知道你们的心思,便是因为在十年之前,我和你们是一样的。我刘裕出身寒微,曾和你们处境一样。但如今,我已是大晋宋王。为何短短十余年,人生际遇便会有如此的改变,那便是因为,我向来抱着一个想法。那便是: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勠力拼搏建功立业,方不负此生。成则富贵,败则身死,仅此而已。死又有何惧?谁人无死?但敢于拼搏,博得功名富贵,妻妾满堂,尊荣高位,那便可摆脱这蝇营狗苟的日子,摆脱寄人篱下之苦。这便是男儿此生该做的事情。”
众将士议论纷纷,有人默默点头。确实,刘裕以自身之经历举例,有足够的说服力。许多人是看着刘裕走到今天的,当年的刘裕是什么样子,他们是清楚的。短短十余年而已,刘裕已经是大晋宋王,执掌权柄的人物了,怎不令人羡慕惊叹。
“不光有拼搏之心,还要有机会才成。诸位,尔等可有机会中正入仕,入朝当官么?尔等可有娶士族之女,得到她们青睐的机会么?恐怕都没哟吧。那世间荣华,娇贵之妻和尔等何干?你们当中有的是才能之士,但你们没有机会。而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且人人可得。参军,打仗,建立军功,这是最为公平的机会。本人此次北伐,正是将这个机会摆在你们面前。任何人,都能抓住这个机会。封王封侯,荣华富贵,就在你们的眼前,就在你们的手中。此番随我攻入关中,攻取长安,你们便立大功,你们中的一些人将会受到提拔,成为将军、都尉。假以时日,你们将成为大将军,封王封侯,和我刘裕一样。这一切取决于你们自已。拼死一搏立下军功者,便会受到嘉奖,改变你们的一生。萎缩不前瞻前顾后者,将永远不得翻身,过你的辛苦日子,看着别人荣华富贵。何去何从,尔等自选。本王只是提供给你机会,望诸位抓住机会。待我大晋收复了关中,将来天下一统,打仗的机会可就不多了,想要从军功这条路上往上走也没机会了。所以,奉劝各位,抓住此次北伐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言尽于此,各位好好想想吧。”
刘裕的这些话在兵士们心中激起了波澜。他没有空言大义,而是实实在在的道出了现状。确实,军功是改变他们命运最公平的机会,除此再无其他捷径。虽然这条路凶险,但如宋王所言,谁人不死?死皮赖脸辛苦的活着,为何不能像宋王那样改变命运?
“宋王,我等必死战,建功立业,享受荣华。”
“宋王放心,此去我等誓死而战,抓住机会。”
“跟随宋王,升官发财,妻妾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