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风骨之臣 > 第85章 窗竹影摇(5)

第85章 窗竹影摇(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夜深,乳娘抱走幼儿。

内室静了,只留一盏琉璃小灯,烛心偶尔\"噼啪\"一声。

风栖竹沐浴方毕,散发披于肩头,发尾还带水珠,洇湿月白中衣。

她走到摇篮边,指尖轻抚阿尧的眉心。

灯芯跳跃,映出她眸底的思念:

\"灵州...不知可也这般闷热?他...可还安好?\"

低语才出口,她便自嘲一笑,转身取来针线筐,继续绣袖口青竹——仿佛每一针,都能把牵挂缀进布纹,再一寸寸,送到千里之外。

以前只在书上读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如今才深有所感。

\"夫人,风竹影姑娘来了。\"

帘外轻声禀报,风栖竹眼一亮,忙整衣迎出。风竹影甫一进门,便嗅到满室荷香,用手语笔画道:

\"姐姐又点'星荷盏',这是想姐夫想得睡不着吧?\"

一句戏谑,把风栖竹连日压抑的情绪戳破,她耳尖微红,却佯装去拿茶盏。

竹影盘腿坐于竹榻,托腮看她,半晌,她打手势:

\"姐姐莫瞒我,眼底血丝都快结成渔网了。\"

风栖竹低头,指腹摩挲杯沿,声音轻:

\"他远在灵州,信报又被截,我...怎能不忧?\"竹影伸手,覆在她手背,掌心带着少女的温热:

\"姐夫运筹帷幄,向来谋定而动。姐姐若自乱阵脚,后宅便先垮了;后宅一垮,他前方更无退路。你守好家,把两个胖娃娃养得白白壮壮,就是给他最大的底气。\"说着,她从袖中掏出一只小小锦袋,倒出一枚青玉雕成的小舟——

\"喏,我托人从江南捎来的。'舟'谐音'周',寓意周全、周回。姐姐放在枕畔,想着:千里虽远,一苇可航;他办完事,自会乘风而归。”风竹影离去后,夜更沉。

风栖竹将青玉小舟置于灯侧,微光透玉,映出一片温润碧影,像一叶扁舟,泊在星河里。

她伸指轻点舟尾,低低笑:

\"一苇可航...我等你。\"烛泪滚落,凝成红珠,落在玉舟旁,像给归航之船点了一盏小小的灯。

窗外竹影婆娑,风一过,\"沙沙\"作响——

仿佛有人远远回应,

轻叩门环,

正踏月而归。

————

灵州正堂,昼漏声声。

乌木长案上摊着两份墨迹未干的草案:

左案题\"摄政典章\",右案赫然列\"镇抚司兵权交割\"。

兰一臣与信德王隔案而坐,中间只隔一臂,却似隔万丈深渊。

君昭仍披貂裘,襟口却微敞,露出锁骨处一层薄霜;

兰一臣青衫简素,袖口微卷,露出手腕淡青血脉。

信德王先开口,声音沙冷:\"摄政无兵,如鹰断翅。镇抚司必须仍归本王,否则免谈。\"

兰一臣神色沉静,指尖轻点右案,语调温和却带铿锵:\"王爷若提兵入京,朝野必哗。陛下愿尊王爷为'仲父',仪同乘舆,却须以天下公议为绳。镇抚司——不能留旧名。\"

\"改名?\"君昭冷笑,\"改名即可夺本王兵权?丞相未免太天真。\"

兰一臣抬眼,目光澄澈如月映寒川:

\"非夺,是共掌。司内校尉皆仍听王爷节制,惟调兵虎符归陛下。对外,仍称'尉凌军',王爷任统帅;对内,陛下掌玺印。如此,王爷威重仍在,朝廷亦安。\"

这场拉锯战才刚刚开始。

第一日,深夜。

烛泪堆叠,凝成赤色小丘。

君昭拍案,案角铜包\"嗡\"地作响:

\"世袭!本王百年后,爵位当归世子,不降等!\"

兰一臣不退,提笔在\"世袭\"旁添小字:

\"递降承袭,三代后止,防尾大不掉。\"

他抬眼,声音温润而坚:

\"王爷,三代富贵,足够令郎立足,也足够朝廷安心。\"

第二日,拂晓。

冰鼎换第三盆,寒气透衣。

君昭寒毒发作,指节霜花蔓延,仍强撑:

\"北疆商税,本王要抽五成!\"

兰一臣以掌心覆笔,缓缓推回:

\"三成予王府,七成入国库,以充边饷。王爷若取五成,边军粮饷必匮,届时兵心乱,谁护西北?\"

他抬手,亲自斟了一杯热茶,推至君昭面前,

\"王爷润喉,再议不迟。\"

第三日,子夜。

烛火将尽,灯芯爆出最后一朵灯花。

君昭沉默良久,忽然以笔尾挑起案侧地图,指向长安:

\"回京之后,陛下若秋后算账,如何?\"

兰一臣放下茶盏,杯底与案轻碰,\"叮\"一声脆响,像刀背敲盔。

他起身,长揖至地,声音清朗:

\"臣愿以自身为质,居王府侧,共理'尉凌军'。若有风吹草动,先斩臣首,再论王罪。\"

语罢,他直起身,目光与君昭平视,眸中月华沉静,不见丝毫波澜。

新帝回函送至,朱笔淋漓。

君昭以指尖摩挲\"剑履上殿\"四字,眼底霜色渐化,却仍未松口。

兰一臣双手奉函,声音不高,却字字穿透寒雾:

\"王爷,名与实之间,只隔您一道手令。陛下年轻,需王爷扶持;王爷英武,亦需朝廷为盾。今日臣所言,非威胁,非命令,只是同坐一条船,共对千重浪。\"

君昭抬眼,目光撞进他澄澈眸底,良久,忽地轻笑,笑意里带着几分无奈、几分敬意。

他伸手,与兰一臣击掌为约——

\"啪!\"一声脆响,在空荡正堂回荡,像两柄剑锋相击,火星四溅。

盟书达成。

左案:摄政王金册,世袭递降,剑履上殿;

右案:镇抚司易名\"尉凌军\",虎符归帝,统军仍属王。

朱印按上,蜡封落下,烛火\"噼啪\"一声,爆出最后一朵灯花。

君昭收笔,指尖因寒毒微颤,却第一次主动向兰一臣伸出手:

\"仲秋之前,同返长安。\"

兰一臣拱手回握,掌心冰凉,却坚定如铁:

\"共赴帝阙,卫西北,亦安天下。\"

更鼓五响,烛火将熄。

两份盟书并排放置,朱印似血,墨字如夜。

窗外,残星几点,渐渐隐入晓白——

一场白热化的拉锯,终以\"名存实共\"落下帷幕。而更远的长安,新帝负手立于丹陛,

正等着那柄伴虎而行的\"尉凌军\"入彀,

也等着——

摄政王与丞相,联袂而来的第一缕晨光。

八月朔日,辰正。

长安东郭城楼,第一阵秋风掠至——风尾带着渭水芦花的潮凉,\"叮\"一声撞响檐角铁马,音如玉磬,清越入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